“我工作日都是騎共享單車上下班,往返路程加起來大約5公里,會顯示我可以獲得1.25公斤的
減排量和13個減排積分。”在天通苑居住的陳先生告訴
北京商報記者。
目前,北京、上海、
深圳等地都推出了各自的個人碳賬戶。在對個人碳賬號進行探索的同時,2011年,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開展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準北京、天津、上海等7省市開展
碳交易試點工作,嘗試把“二氧化碳的
排放權”當作商品進行買賣的新商業模式。也就是說,
碳減排量將參與到碳交易
市場的流通中,在當下各企業
碳中和壓力日益增長的背景下,一噸
碳配額或許將成為新的“緊俏貨”。
新賬本
個人碳賬戶成了新商業模式
陳先生在一家廣告公司上班,從家到地鐵站大約2.5公里,這段路他以前一般都會選擇開車。2023年1月,他經同事推薦添加了“北京綠色生活季”小程序。掃碼、注冊,簡單幾步,一個專屬于他的“個人碳賬本”開啟了。
在“北京綠色生活季”小程序上,每個綠色行為的減排量,都被量化到克。騎行共享單車,可以獲得每公里250克的減排量;點外賣選擇“無需餐具”,每次可獲得45.72克減排量;物流使用電子面單,可獲得5克減排量……這些都會被記錄在個人碳賬本小程序中,并獲得相應的綠色積分。
“現在每天我都是騎車去地鐵站,這樣一次能得到2個積分。攢夠積分去兌換共享單車的月卡,還能繼續減碳!”從一開始的好奇、有趣,到后來每天參與,來自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徐彬則慢慢地養成了很多新習慣:平日里盡量電子化辦公,減少紙張使用;自帶杯子購買咖啡,自備袋子去商超購物;周末全家出行,垃圾會分類投放……看似簡單的小舉動,卻可以為綠色生活作出大貢獻。
個人碳賬本在幫助公眾養成綠色行為的同時,也在倒逼企業低碳減排。例如部分外賣行業使用過多的包裝和一次性餐具,這種情況有可能因為公民的綠色行為而發生改變。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除北京外,上海、深圳也都推出了各自的個人碳賬戶。像深圳就曾推出居民低碳用電小程序“
碳普惠”,通過對家庭電量進行換算,對居民家庭減排量進行統計,給予用戶不同等級的個性化標志勛章。此外,淘寶也上線了自己的個人碳賬戶平臺“88碳賬戶”,用戶則可以通過拍照的方式對生活中各項綠色行為進行打卡,將碳減排量記入個人碳賬戶中。
北京
節能環保中心宣傳培訓部部長武德俊表示 ,“在碳賬本的設計上,我們結合了北京的城市特點,包括了共享單車、外賣、出游、購物消費等,希望打造一種‘北京模式’,全面記錄我們的
碳足跡,引領大家更好地踐行綠色生活”。
中國科學院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居民消費產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會碳排放總量的53%,超過了總碳排放量的一半。
在新一輪的個人碳賬戶潮流中,個人碳賬戶的覆蓋范圍開始變廣,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正在形成。
新交易
成交價格每天都在變
2021年,天津市新天鋼
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天鋼”)綜合部能環主管郭新經過培訓、考試,成為天津市首批持證上崗的“
碳管理師”,也是鋼鐵行業首位“碳管理師”。
在郭新職業轉型的同時,一場國內碳交易的歷史變革也正拉開序幕。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批準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7個重點省市作為首批碳排放權市場交易試點區域。
其實,早在啟動“個人碳賬本”10年之前,北京就作為全國7個試點省市之一,率先開啟企業法人間的碳排放權交易。
碳交易指的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在6種被要求排減的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為最大宗,所以這種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為計算單位。
交易前,主管部門將規定時期內的碳排放配額分配給重點排放單位。如果A單位加大研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實際碳排放量低于配額,就可以把“富余”的配額在市場中出售;如果B單位的碳排放量超過配額,就要以市場價格從其他單位購買碳排放配額。
2013年開市至今,北京各類碳排放權產品累計成交約1億噸,成交額超過35億元,配額線上成交均價大約為每噸68元。“同期津、滬、渝、粵等試點區域,總交易量為5.8億噸,交易金額152億元,交易價格為26元。也就是說,北京接近全國碳配額價格的兩倍還不止。”北京綠色交易所有限公司總經理梅德文說。
“在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以下簡稱‘天排所’),碳交易主要通過線上交易平臺進行。客戶需要注冊交易賬戶、綁定銀行賬戶之后就可以對交易大廳已掛牌的項目進行報名、參與線上競價。每日的開盤價為前一交易日線上交易均價,每日的成交價格是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來定價的,由市場自主定價。”天排所交易業務部總經理安麗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據安麗介紹,根據《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和《溫室企業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國內外機構、企業、團體和個人均可參與碳交易,但目前天排所僅對國內企業、機構開放。目前碳排放交易的大戶主要集中在
電力、鋼鐵、
化工、
石化等高能耗、高排放行業。
“以鋼鐵行業為例,在鋼鐵的生產過程中,碳排放主要來源于化石燃料燃燒排放、工業生產過程排放,以及凈購入使用的電力、熱力、固碳產品隱含的碳排放。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燒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郭新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安麗表示,參與碳交易的企業分為三大類,一類是被納入配額市場的控排企業,需要完成強制履約任務;第二類是自愿購買
碳信用并注銷以實現其所作出的自愿碳減排承諾、改善自身的ESG表現,建立綠色品牌形象,從而降低其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成本以及獲取長期收益,在消費者市場獲得青睞;第三種是投資類客戶,把碳資產作為可投資的大宗商品或金融資產,通過交易獲得經濟收益。
新轉變
配額盈余商機凸顯
“在碳排放履約中,我們經歷了從配額不足到配額盈余的過程。”北京
公交集團科技信息部副經理劉寶來介紹,集團在2016年被正式納入北京市碳排放交易試點范圍。入市前三年,集團每年都要額外買配額,低碳轉型迫在眉睫。
“我們最主要的措施是推廣使用新能源車輛。”通過逐步采用新能源車輛替換老舊車輛,2019年起,公交集團碳排放配額終于有了盈余。數據顯示,通過“油換電”低碳轉型,與2016年相比,2022年北京公交集團能源消耗減少了30萬噸標準煤,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50萬噸,柴油消耗量由25萬噸下降到10萬噸以內。
“2021年和2022年碳排放履約期間,集團將盈余的配額在北京市碳交易市場進行了公開交易,先后完成掛牌80次,成交42筆,活躍了碳交易市場的同時也為公司獲得了收益。”劉寶來興奮地說。
北京公交集團的情況絕非個案,很多企業都在碳交易中出現了新變化,發現了新商機。郭新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在進行碳交易的前幾年,新天鋼的碳配額有較大的缺口,需要去碳排放交易市場上購買指標,直到2021年度碳排放指標才實現盈余,可以在碳排放交易市場上交易。
新天鋼能實現碳排放盈余,也得益于投入了一系列的
節能減排項目。郭新介紹,新天鋼不斷深挖余能回收潛力,提升能源轉換和利用效率,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嚴控能源消耗總量。先后實施了100MW超高溫亞臨界發電、燒結余熱發電、干熄焦余熱發電、沖渣水余熱回收、節能電機、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一系列節能減排改造項目。2022年度自發電量 31.52億度,年節約費用22.7億元,自發電率達 52.65%。
“如果碳排放有結余的話,不僅可以節約購買配額成本,還能把結余部分進行市場化交易,給企業創收,這提高了企業進行低碳轉型的積極性。既有助于落實‘雙碳’目標,也是鋼鐵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必然之路,更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實際表現。”郭新說。
“因為我們配額總量是緊平衡的,以前我們去調研的時候,企業會著重表達碳排放減排壓力大、配額不足等諸多擔心。”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處三級調研員李春梅說,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有了從思維到行為的全方位轉變。“現在一些大型新建廠會做充分的調研和成本分析,在可用的空間里安排上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熱水等節能設備。這樣它進入
碳市場不僅沒有壓力,還會獲得很多收益。”
新效應
今年交易量將有較大提升
盡管在個人碳賬戶和企業碳交易兩條戰線上都取得了進展,但國內的節能減排并非坦途。
2022年是全國碳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的第一年,交易十分冷清。2022年,全國碳市場碳配額交易量為5088.9萬噸,其中大宗協議交易占比87.84%,掛牌交易占比 12.16%,總交易量較2021年同比下降71.54%。總成交金額為28.1億元,同比下降63.27%。
相較2022年全球125億噸的交易量和8650億歐元(約合6.3萬億元人民幣)的交易額,中國碳市場的規模顯然任重道遠。
就個人碳賬號而言,仍然需要探索。中華環保聯合會有關專家表示,建立系統化的碳減排“數字賬本”難點不在于技術,而是一直以來對個人碳減排行為缺乏統一標準。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各種個人碳賬戶的標準并不統一。例如在“北京綠色生活季”個人碳賬戶內,騎車出行每公里的碳減排量為250克,在“88碳賬戶”中,這一數字則為334克。個人碳減排行為標準無法統一,最終導致不同平臺之間碳減排數據無法互通,進一步阻礙了交易平臺的構建。
在企業端,碳市場還需要長期、穩定的制度安排。路孚特碳組高級分析師譚琭玥表示,全國碳市場的市場運行和保障制度還不完善,控排企業大多處于被動履約的狀態,即在履約前較短時間內進入市場交易。現貨交易的碳市場一般在履約截止日期前出現交易高峰,流動性比成熟的金融市場差;在非履約季,碳價沒有很好地反映碳減排資產的價值。
有關專家預測,在交易量方面,由于2023年底是第二履約周期企業履約的截止時間,今年的交易量勢必將比2022年有較大提升,交易高峰期將在下半年。目前的數據也驗證了上述趨勢,截至4月11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超過2億噸,遠遠超過了2022年的全年總和。
郭新認為,落實“雙碳”目標,不是一個行業,也不是某一個人的責任,而需要整個社會、每個人都積極參與進來。對于企業來說,不是某個部門的工作,而是從上到下都積極行動,將降碳意識和責任貫徹到工作始終。
在
四川的某大學食堂,剛吃完早餐的方琦(化名)就拿出手機給空盤子拍照,然后通過微信小程序進行光盤打卡……
讓每一次低碳綠色行為都能被記錄、被看見和被肯定,低碳環保理念的正向效應不斷放大與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