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廣汽科技日正式舉辦。在科技日現場,飛行汽車、氫混動力系統、氨發動機、N合一集成電驅系統等諸多技術紛紛亮相。同時,貝殼財經記者受邀與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進行了深度交流,他也分享了廣汽集團基于氨燃料發動機技術對未來能源發展的思考。
馮興亞提到,氫燃料電池在上游制備儲運等領域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氨則可以在技術上滿足需求,同時氨作為燃料,也可以實現無
碳排放。
新京報貝殼財經:廣汽集團目前都在哪些能源路徑做了布局?
馮興亞:目前來看,新能源汽車的走向仍以電動汽車為主要方向。就廣汽集團而言,電動汽車目前還是我們的主要方向。同時,包括插電式的混合動力和增程式的電動車也是我們從傳統燃油汽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
其它能源形式我們也有布局,如氫能源、甲醇、氨等。
新京報貝殼財經:廣汽集團目前在氫能領域的技術研發進展如何?
馮興亞:目前我們已有一定技術積累,一年前發布的氫電混動技術也已在MPV車型傳祺E9上應用。但目前來看,氫燃料在乘用車的領域應用還需要時間。
我們的合作伙伴豐田應該是全球氫能源汽車行業的領導者,具有幾十年的技術積累。但是目前氫的產業化應用仍面臨著氫本身成本、整個氫能源汽車使用成本、氫制造成本如何降低等一系列挑戰,而我們的消費者購車是比較注重成本的。
另外,在每公斤氫的價格都沒有達到經濟性要求的同時,氫還有
運輸不便利,還有汽車設計本身的要求等“攔路虎”。
按照我們現在的
法規,氫的儲氣罐壓力還是35兆帕,日本已經是70兆帕。這給氫罐體積、放置位置帶來了困難。影響到它的制造成本,也影響使用成本。所以在這個領域內,我們認為還是要保持技術的深度研究,等待使用環境、產業化、批量生產的產品完善,并在消費需求上面形成競爭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氨可以彌補氫目前的不足嗎?
馮興亞:氫目前發展仍然有瓶頸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把目光轉向了其它能源。如果以氫為中間介質的話,我們可以把它轉化為其他的產品。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先解決它的形態
問題,原來氫氣是氣態,氣態的氫必須加很高的壓力才能把它存儲起來運輸和使用。
那么我們可不可以把它的形態從氣態變成液態?一旦從氣態變成液態,那么它整個能源形式會帶來巨大的變化和改善。提到氨的話,它是可以通過氫氣來制備出來的產品,首先就有氫氣,在氫氣基礎上再把它化合生成氨。氨可以液態存儲,這個是它最大的一個優勢。有了這個液態,目前液態氣體的儲運,我們整個行業已經非常成熟。
新京報貝殼財經:除此之外呢?氨還有哪些機遇挑戰?
馮興亞:氨作為一個燃料,如果用內燃機、發動機燃燒處理還有一些挑戰。首先氨的燃燒非常困難、燃燒速度也很慢。如何把它點著,然后讓它正常地燃燒,是個難點。
但氨的辛烷值很高,和汽油是比較接近,它有非常明顯的優勢。而且它也是
碳中和的燃料,里面沒有碳。且氨的安全有保障,其易溶于水、易在空氣中擴散,能較為出色地應對火情發生。
氨在
航空航天等其它領域內已經應用,所以我們把它作為一個前瞻研究的能源方向進行了重點研發。目前廣汽集團已經解決了液態氨的儲運,這個當然是借助行業的力量。另外我們自己通過內部的試驗,解決了氨氣點燃的問題,可以用一個高能點火的方式把氨氣給點著,再通過其他的優化控制方式來控制它的燃燒過程,從而實現了氨在乘用車發動機里面的燃燒和使用。
目前還有一些工程類課題仍需攻關,未來通過我們不斷地努力應該可以解決。所以我們一方面研究了氫發動機,另外一方面也在同步研究氨作為燃料的內燃機。
多提一個點,氨的制備除了用氫,也有其他很容易制成的工藝,畢竟氨在化肥行業也有很久的應用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