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
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我國將加強與相關國家和地區低碳發展合作,推動形成互相認可的
碳排放、
碳足跡核算體系。同時,近日,全國首個反映汽車產品碳足跡的數據平臺——中國汽車產業鏈碳公示平臺正式運行,平臺公布了首批近1400款車型的碳足跡數據。從公布數據看,碳足跡平均值為每公里259.67克二氧化碳,純電動車的碳足跡最低,為每公里192.75克二氧化碳。由此可見,汽車電動化對減少汽車行業碳排放有著顯著作用。
此外,近期歐洲議會通過了關于歐盟電池法的臨時協議,自2024年7月起,動力電池以及工業電池必須申報產品碳足跡,屆時,歐盟成員國將以統一的方式對電池進行管理,預計將對全球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
市場產生深遠影響。碳足跡不僅是推動企業
減排、引導綠色消費的重要措施,也是全球氣候變化行動和國際貿易的重要博弈領域。因此,了解碳足跡、推動形成國際互認的碳足跡核算體系,推動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我國產品出口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國際上已形成三種應用廣泛的產品碳足跡標準
“碳足跡”概念源自于“生態足跡”,是以生命周期評價方法評估研究對象在其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按照其應用層面,碳足跡可分成“國家碳足跡”“城市碳足跡”“企業碳足跡”“產品碳足跡”以及“個人碳足跡”等。
其中,國家或地域層級,國際上比較通用核算標準是《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IPCC,2006)以及《ICLEI城市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企業、組織活動層級,主要是《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企業核算與報告標準》以及《ISO14064標準系列》;在產品層級,主要有《PAS2050:2011產品與服務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的評價規范》、《產品生命周期核算與報告標準》(GHGP rotocol)以及《ISO14067產品碳足跡量化與交流的要求與指導技術規范》。
生命周期評價法(LCA)是新能源汽車在內的產品主要采用的碳足跡核算方法。生命周期評價法(LCA),應用于評價和核算產品或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過程,從產品的原材料開采到生產加工、
運輸、消費使用以及最終廢棄物處置,即從搖籃到墳墓的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而產品碳足跡的核算和報告標準主要參考《PAS2050:2011產品與服務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的評價規范》、《產品生命周期核算與報告標準》(GHGP rotocol)以及《ISO14067產品碳足跡量化與交流的要求與指導技術規范》這三類標準。其中,PAS2050標準首版由英國標準協會(BSI)編制,于2008年10月29日發布,是世界上首例針對產品碳足跡的核算標準,為企業提供了一個一致的方法評估產品生命周期內溫室氣體的排放;GHGProtocol標準由(WRI和WBCSD)聯合制定,發表于2011年10月,是根據生命周期評價標準(ISO14044)制定的,是用于評測產品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報告,旨在幫助企業或組織針對產品設計、制造、銷售、購買以及消費使用等等環節制定相應的
碳減排策略;ISO14067標準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根據PAS2050標準發展而來,發布于2013年,該標準提供了產品碳足跡核算最基本的要求和指導,被認為是更具普遍性的標準。
2.歐盟綠色貿易壁壘越來越高,我國碳足跡體系建設需加快完善
作為一種相對低碳的汽車產品,新能源汽車碳足跡核算體系為什么如此緊迫?這背后主要是國家間的產業競爭和綠色貿易壁壘。當前,新能源汽車已成為主要國家促進經濟增長和推動低碳轉型的戰略選擇,加強新能源汽車領域碳足跡要求不僅可以提升自身新能園汽車產業競爭力,又可以對國外產品設置較高的貿易壁壘,進而更好保護本國產業發展。
當前,歐盟已建立完備的碳足跡評價體系,針對不同行業各自發布了詳細的歐盟方法指南、產品核算細則等。近期,歐洲議會通過了關于歐盟電池法的臨時協議,在獲得歐盟理事會批準后,這項
法規就將正式生效。在此之前,電池護照概念便得到歐美國家的認可,并對企業和產品漂綠行為加大打擊力度。碳足跡不僅是各國推動碳減排、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措施,也逐漸成為各國爭奪產業發展空間、設置貿易壁壘的重要手段。
作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產品出口的重要市場,歐洲越來越嚴格的碳排放要求將對我國企業產品出口帶來壓力。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汽車出口突破300萬輛,達到311.1萬輛,同比增長54.4%。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從出口地區看,以比利時、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地區,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主要增量市場。由此可見,我國亟需完善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產品碳足跡核算和評價體系,并加快碳足跡體系國際互認,從而更好支撐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我國碳足跡核算體系不斷完善,但仍需加快推進。早在2008年,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環境管理生命周期評價要求與指南》(GB/T 24044-2008),規定了生命周期評價的要求,并提供了指南。近兩年,面對歐美對進口產品碳排放數據及碳足跡要求越來越嚴格,國內加快碳足跡試點。2021年,商務部出臺《“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提出“探索建立外貿產品生命周期碳足跡追蹤體系,促進國際合作和互認”。2022年10月,
深圳印發《創建粵港澳大灣區碳足跡標識
認證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工作方案(2023-2025)》,率先在全國建立碳足跡標識認證體系;同年,成都、無錫等地紛紛推動區域碳足跡標識認證體系建設工作。近期,
山東印發《山東省產品碳足跡評價工作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基本完成600家重點企業產品碳足跡核算,初步建立碳足跡核算評價體系。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在碳足跡數據庫、碳足跡體系建設、碳足跡核算和評價結果國家互認方面仍存在較大不足。因此,需要加快完善碳足跡核算標準體系,以更好提升國內企業對碳足跡的認識,推動更多企業進行碳排放核算、建立產品碳足跡,從而更有能力應對國際上在碳足跡領域形成的新貿易壁壘。此次,在全國汽車碳足跡數據平臺上線之際,工信部提出要推動形成互相認可的碳排放、碳足跡核算體系,預計后續工信部將發揮牽頭單位作用,采取更多具體措施,進一步加快構建新能源汽車碳足跡核算體系,并推動形成國際互認。
3.建立碳足跡體系將進一步提高我國新能源汽車競爭能力
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和
交通領域主要的碳排放來源,汽車被世界各國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工具。中汽數據有限公司數據顯示,從全生命周期來看,汽油乘用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達39.7噸,若將汽油車更換為純電動車,一輛車將碳減排43.4%。中國汽車產業鏈碳公示平臺數據顯示,我國柴油車的使用階段的碳足跡約為每公里399.07克二氧化碳,純電動車的碳足跡為每公里192.75克二氧化碳。由此可見,新能源汽車在推動碳減排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此外,不可忽略的是,使用階段較少的碳排放并不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就是一種完全的綠色低碳產品。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看,從能源獲取、原材料開采、零部件制造,到行駛使用、報廢回收,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同樣會產生大量的碳足跡。因此,建立新能源汽車碳足跡對將新能源汽車真正打造成綠色環保低碳的產品至關重要。
建立完善、國際互認的碳足跡體系可以進一步倒逼車企加快技術創新、提高新能源汽車的綠色價值。一方面,國際互認的碳足跡可以在鞏固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良好勢頭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國際市場份額、擴大我國新能源汽車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將有助于提升新能源全車企的碳減排商業價值,建立完善、國際互認的新能源汽車碳足跡核算和評價體系可以進一步擴大新能源汽車碳積分的交易范圍、提高其碳資產的商業價值,增加新能能源車企商業收入。如特斯拉從2012年到2023年,靠出售碳積分累計收入60億美元,助力其實現整體盈利。另一方面,為減少碳排放、獲得更好綠色評價,碳足跡將倒逼車企從原料采購、零部件生產制造、到整車組裝進行供應鏈管理和技術創新,減少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全流程碳排放,從而提高車企市場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