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在成都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成都大運會城市宣傳系列——“綠色低碳”專場新聞發布會上,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楊斌平表示,成都市注重完善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提升治理能力,在重塑城市空間格局、打造綠色低碳產業生態圈、創新城市
碳普惠機制、探索氣候投融資路徑、布局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策源地、系統推進近零
碳排放區創建等六大方面,激發城市內生動力。
重塑城市空間格局。推動城鄉形態從“兩山夾一城”向“一山連兩翼”轉變,實施差異化城市發展策略,以“三個做優做強”提升城市整體功能,著力打造24個重點示范片區,加快構建與城市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城市格局。
打造綠色低碳產業生態圈。立足“雙碳”產業新賽道,出臺支持綠色低碳重點產業若干
政策措施,大力發展光伏、鋰電、新能源汽車、
節能環保產業和綠色低碳服務,綠色低碳產業規模突破2500億元。
創新城市碳普惠機制。在國內首創提出構建以“碳惠天府”為品牌、以“公眾碳
減排積分獎勵、項目
碳減排量開發運營”為雙路徑的碳普惠機制,填補了公眾踐行綠色低碳行為參與平臺的空白。累計推出線上線下碳積分場景62個,用戶數超過200萬人,約9萬噸碳減排量實現價值變現,不斷夯實超大城市碳達峰
碳中和的社會基礎。
探索氣候投融資路徑。依托
四川天府新區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印發氣候投融資支持項目目錄及認定規范,組建氣候投融資促進中心,加快搭建氣候投融資綜合服務平臺,引導和撬動更多社會資金助力綠色低碳轉型。
布局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策源地。以“碳中和+”為核心,聚焦清潔低碳能源、資源碳中和、碳捕集與利用等六大研究方向,高標準組建天府永興實驗室,構建與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相配套的科技創新體系,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
系統推進近零碳排放區創建。出臺近零碳排放區試點建設工作方案、驗收及獎補實施細則,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近零碳”實現路徑,已確定首批24個近零碳園區、工業企業、公共機構、景區和社區試點建設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