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長弗蘭克·延森(攝影:人民網 鄭青亭)
人民網
北京12月5日電 (鄭青亭)英國生活雜志Monocle連續多年將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評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除了以小美人魚為代表的童話、色彩斑斕的北歐傳統建筑,以及悠閑自在的生活氣氛,正在北京訪問的哥本哈根市長弗蘭克·延森對人民網記者表示,讓這里充滿活力的秘密還在于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2009年3月18日,哥本哈根市公布了一項為期16年的氣候變化應對計劃,宣布要建設全球第一個
碳中和城市,使該市的二氧化碳總排量降低為零。該計劃分兩階段實施:2015年,使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20%;2025年,降低為零。
目前,哥本哈根的
碳排放已經比2005年減少了40%以上,這讓雄心勃勃的碳中和計劃看起來充滿希望。鑒于這一進展,哥本哈根于2014年被授予“歐洲綠色之都”的稱號。
“對我們來說,這不是‘能不能’的
問題,我們必須要實現這一目標。”延森指出,這是關乎哥本哈根未來發展的戰略性問題。“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燃料早晚有一天會用盡。我們很早就看到了這一問題的緊迫性,一直在努力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生存方式。通過政府、企業、研究機構三方的共同努力,我們將讓哥本哈根變得更加綠色。”
在公布零排放的計劃之后,哥本哈根市政府提出了50項具體措施。比如,采用集中區域供暖方案,目前已滿足98%城市供熱需求,熱能主要來自先進高效的垃圾焚燒站。又如,推廣步行、自行車和公共
交通方式,并發展電動車和氫動力車。當前已有一半的哥本哈根居民騎自行車出行,每年可節省4300萬美元因污染、噪音、事故和擁堵帶來的成本。另外,要求發電廠采用風力、地熱和生物質能發電;鼓勵民間資本投資綠色能源開發等。
零碳排放的目標一旦實現,將帶來怎樣的變革?“2025年之后,哥本哈根不僅會變得更加綠色,還會在環保領域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延森說,“同時,作為環保和
節能領域的先行者,我們將會引領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我們的模式將影響到到世界其他城市,讓更多的城市共同努力實現全球碳
減排的目標。”據估計,城市碳排放占到了世界總碳排放的70%。
11月,中國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國碳排放有望達到峰值,并將于2030年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對此,延森評價道:“中國提出了一個非常宏偉的
節能減排計劃。這不僅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對世界來說也是一樣。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前進方向。”
在延森看來,“哥本哈根模式”將幫助中國實現這一目標。“丹麥擁有一批在環保技術領域技術先進的企業,可以為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提供技術和解決方案。我們期待和中方展開更多的合作。”
據悉,有20多家環保技術領域的企業和機構代表陪同延森訪問北京,并與中方相關單位簽署了合作協議。預計到2020年,丹麥對華熱力技術出口總值將是現在的3倍,達到2.15億歐元。
與北京的低碳對話
昨天,延森在北京體驗了一把公共自行車騎行活動。他與陪同人員在人民大會堂西側騎上公共自行車沿長安街向東,在正義路的租賃點歸還了自行車。“這是一次非常棒的體驗,北京就像哥本哈根一樣,地勢平緩,有很多自行車專用通道。另外,昨天的天氣也不錯。”延森對記者這樣說道。
哥本哈根可以說是一個當之無愧的“自行車城市”,有大約400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通道。“在哥本哈根,不是只有窮人才騎車,商人、市長、部長都騎車上班。”延森說,盡管哥本哈根在冬天很冷,但他的妻子就是忠實的“騎行一族”成員,一年四季都騎車上班,而他個人除了在雨天擔心泥水弄臟西裝,平時也常常騎車上班。
據延森說,這樣的自行車文化也曾在哥本哈根一度遭遇危機。“在七十、八十年代的時候,騎自行車的人少了很多,但隨后我們投了很多錢,修建了大量的專用通道,讓這種文化在九十年代的時候又興盛了起來。”
“1993年,我來北京的時候看到了很多自行車,我覺得大概有600萬。但現在不是了。有人告訴我,現在你們有600萬汽車了。”延森打趣說道。
在他看來,騎車有助于解決北京的交通擁擠問題,增加城市的通勤效率,并減少空氣污染。“我知道霧霾讓很多人放棄了騎車,但我認為,北京很快就會大量使用柴油、
電力的汽車,空氣會變得好起來,大家就可以騎車出行了。”
背景:北京-哥本哈根友好城市
北京與哥本哈根于2012年6月正式結為友好城市,雙方在經濟貿易、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和綠色交通等領域開展交流合作。本次北京之旅是哥本哈根市長延森第4次正式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