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為碳中和兜底,“總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24-3-1 11:01 來源: 中國環境 |作者: 李夏菁

近日,生態環境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重點低碳技術征集推廣實施方案》,指出要聚焦源頭治理、排放監測、儲碳固碳等關鍵環節,形成以多批次發布、動態化管理、常態化推廣為特征的低碳技術推廣模式。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作為一項儲碳固碳類技術,有助于實現化石能源可持續低碳使用,被稱為“實現碳中和的兜底技術”。然而,CCUS技術攻關難度大、成本高,目前在國內仍處于示范階段。《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年度報告(2023)》指出,當前中國CCUS技術取得長足發展,但仍面臨多方面挑戰,距離大規模商業化運行仍有一段距離。

“實現‘雙碳’目標,總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國家能源集團泰州發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州公司)展廳內,公司副總經理劉建東告訴記者。

想干才能成,從小試牛刀到應用于大規模項目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底,在我國已投用的煤電CCUS項目中,規模最大的是國家能源集團錦界公司的15萬噸/年CCUS項目。

2023年,泰州公司正式運行的CCUS項目,將這一數字擴大至50萬噸/年,實現大規模碳捕集技術自主可控。

從15萬噸/年擴大到50萬噸/年,表面上是數字的翻倍,背后則是項目團隊長達6年的科研攻關之路。“自2017年起,我們對大規模吸收法碳捕集技術進行攻關。這個項目中的關鍵要素在于‘吸收劑’。我們目前所使用的吸收劑是通過產學研聯合攻關、經過1000多次測試,在海量的吸收劑組合中進行針對性篩選后,才開發出來的。”劉建東告訴中國環境報記者說。

“實驗室的技術突破,每向前一小步都來之不易。從4標準立方米/小時試驗,到200標準立方米/小時試驗,再到萬噸級工業試驗,最終應用至50萬噸碳捕集項目。”泰州公司技術人員陳臻介紹,“與傳統吸收劑相比,我們自主創新研發的新型三元復合胺吸收劑具有揮發性低、能耗低、穩定性高等特點,成本優勢明顯,單位胺損失可低至0.21千克。”

此外,針對燃煤發電碳捕集能耗高、吸收劑損耗大、大型塔內件傳質性能差、捕集-發電系統協同難、控制流程復雜等技術難題,項目團隊還開展了關鍵技術研究,同時成功研發應用小齒角填料、胺排放控制裝置等關鍵裝備,開發出成套設備與工藝包,并實現工程應用。

據悉,泰州公司50萬噸/年CCUS項目的二氧化碳捕集率達90%及以上,脫碳總成本小于250元/噸,較目前燃煤電廠碳捕集運行成本300-500元/噸降低約50%。

當被問到捕集的二氧化碳如何實現消納利用時,劉建東說:“主要是結合市場特點。比如我們靠近上海和蘇南地區,這些地方對食品級干冰的需求量比較大,我們就會主要將二氧化碳制成干冰。此外,二氧化碳還可以用來驅油封存、制成甲醇等。”

摸著石頭過河,央企和經濟大省積極入局

除國家能源集團外,依據《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年度報告(2023)》所列的中國CCUS示范項目名單,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等央企均在CCUS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上有所嘗試。

泰州公司敢于攻堅、主動創新的底氣,正是源于央企推進綠色發展的使命擔當,以及江蘇這一經濟大省重視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可謂是雙方目標一致、攻堅低碳技術的雙向奔赴。

就江蘇省而言,其經濟體量大,但同時也面臨著“能源消費大省、能源資源小省”的供需格局,對綠色低碳轉型有迫切需求。如江蘇省科技廳印發的《2023年度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項目指南》明確提出,要圍繞清潔能源替代、循環經濟、CCUS等重要領域,開展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利用等綠色降碳關鍵技術研究,依托江蘇省CCUS潛力與碳資源條件推進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

今年1月,泰州公司“大規模煙氣碳捕集技術解決二氧化碳排放問題”等10個案例入選江蘇省2023年度生態環境科技成果助力綠色低碳環保產業十大典型案例。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法規標準與科技處處長劉曉蕾表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支撐作用,加快科技和產業創新步伐,形成支撐江蘇未來綠色低碳發展的競爭優勢。”

在江蘇,圍繞CCUS技術開展的政企校合作還有很多,從研究到應用,曾創下了多個“首”——

2010年,中國礦業大學與徐州礦務集團聯合申報的省級重點實驗室——江蘇省煤基溫室氣體減排與資源化利用重點實驗室成立,是國內成立最早的專門從事CCUS研究的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之一;

2022年9月,南京市政府與中石化簽署在寧企業轉型發展合作協議,并正式揭牌成立我國首個碳全產業鏈科技公司——中石化碳產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撐中石化引領我國CCUS產業鏈發展;

2022年12月,中國石化華東石油局在泰興黃橋建成全國首個CCUS調峰中心,可以實現年回注封存二氧化碳100萬噸。

如今,江蘇省在推進CCUS技術成果轉化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以中石化碳產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據了解,該公司自成立后,已在上海、重慶、廣東等交易市場成功開戶并開展交易,為控排企業儲備碳資產,2023年完成碳交易量600余萬噸。

“從當前我國的政策要求、技術背景、CCUS減排需求等方面來看,CCUS技術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陳臻說。面對挑戰多、成本高的CCUS技術,這些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們,還在繼續尋求突破,不斷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