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工業園區實現碳中和標準

2024-3-14 14:54 來源: 碳交易研究所

80%的工業企業已集中在園區,園區工業總產值占到全國的50%以上,碳排放占全國的31%,工業園區肩負著實體經濟和降碳減污的重大使命。“雙碳”目標發布以來,針對園區綠色低碳發展,國家加強頂層設計,提出了“開展碳達峰試點園區建設”“實施園區節能降碳工程”“建設綠色工廠和綠色工業園區”“推進產業園區循環化發展”“加強園區物質流管理”等一系列行動部署和工作指引。例如《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實施園區節能降碳工程,打造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節能低碳園區”。

工業園區碳中和設計宜圍繞減少工業園區碳排放總量和降低工業園區碳排放強度兩個目標考慮,并從以下六個當年展開設計:

能源系統清潔化設計

(1)綜合考慮工業園區電、冷、熱、水、氣能源需求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制定工業園區綜合能源系統規劃;

(2)綜合評估工業園區及周邊范圍內分散式風電建設可行性;具備可行性時,宜設計、建設分散式風電,宜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運營方式,為工業園區提供綠色電力

(3)充分評估工業園區屋頂、空地、車棚等閑置的空間建設分布式光伏可行性;具備可行性時,宜設計、建設分布式光伏,宜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運營方式,為工業園區提供綠色電力;

(4)勘察、評估園區地熱能資源利用的可信性;具備可行性時,宜建設地源熱泵系統并利用該系統供熱/或供冷;

(5)在天然氣資源充足的工業園區,宜評估建設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發電、供熱、供冷系統建設可行性;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系統的綜合能源效率不低于70%;

(6)針對能夠建設分布式光伏或分散式風電的工業園區,工業園區分布式電源發電富足或分布式電源發電和工業園區用電在時間上不匹配時,宜同事部署電儲能、水蓄能、蓄熱電鍋爐、電解水制氫等系統,挖掘工業園區其他可調負荷,構建工業園區微電網,制定以分布式光伏發電最大消納為目標的工業園區源網荷儲一體化運行策略,實現工業園區零碳資產減碳效果最大化;公眾號:3060碳達峰碳中和。

(7)綜合評估工業園區所在地生物質資源狀況,生物質資源富足地區可考慮在工業園區或周邊區域建設分布式生物質發電系統,為工業園區提供可再生電力;

(8)不具備分布式電源建設條件的工業園區,宜優先參與由當地電力交易中心組織的綠色電力市場化交易,鼓勵企業自愿認購綠色電力證書(包括但不限于中國綠色電力證書、國際綠證等),實現工業園區外購電力的零碳化;

(9)工業園區電力系統宜在工業園區各發電節點部署具備無線遠程通信功能的物聯網測控終端,物聯網測控終端至少具備電能計量和遠程調控功能,并接入工業園區同意能源管理平臺,實現工業園區能源數據精準追溯;

(10)工業園區能源系統設備以選用技術先進、高能效節能型產品;

(11)工業園區企業宜按照GB/T 39091、GB/T 1028的規定,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余壓余熱采取回收和再利用措施,實現能源梯級利用。

2.生產制造低碳化設計

(1)具備碳捕集封存的工業園區,如企業生產過程中集中排放高濃度二氧化碳,宜在其排放口安裝碳捕集裝置,并對捕集的二氧化碳進行封存,從而減少工業園區生產過程碳排放;

(2)工業園區企業宜積極升級工藝,加快實施含碳原料的替代;

(3)工業園區企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工業廢水,宜加裝工業廢水處理裝置,廢水排放滿足國家相關行業工業廢水排放規定;

(4)工業園區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的儲存和處置宜符合GB 18599 及相關標準規定,在分類收集和處理固體廢物的過程中宜采取無二次污染的預防措施;公眾號:3060碳達峰碳中和。

(5)工業園區企業宜對自產產品實施產品碳足跡分析,并依據GB/ 33635、GB/T 39253、GB/T 39257、GB/T 39258、GB/T 39259對產品上下游供應商實施綠色供應鏈評價,通過督促供應鏈低碳轉型,逐步實現產品的零碳化。

3.基礎設施綠色化設計

(1)新建工業園區或工業園區新建建筑,宜在設計規劃階段植入低碳設計理念;

(2)工業園區新建建筑宜按照GB/T 50378、GB/T 50878、LEED要求設計、建造和運營;工業園區既有建筑按照GB/T 51141評價標準進行綠色改造;

注:LEED是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建立的“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體系。

(3)工業園區建筑宜分解工藝和行業特征,統籌兼顧,積極采用低碳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設備,做到材料和設備的多層次開發與高效利用;

(4)工業園區新建建筑或既有建筑改造,建筑材料宜考慮減少生命周期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優先選用綠色建材、可再循環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及利廢建材;

(5)針對工業園區既有建筑的屋頂和外墻宜進行保溫層、隔熱層改造,更換老舊建筑門窗,提升建筑外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和氣密性能;

(6)工業園區企業宜按照GB/T 15316的規定開展設備節能監測;

(7)工業園區制冷空調設計宜采用高效綠色環保設備,空調主機選型宜使用環保型冷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8)優先選用能效等級2級及以上的照明產品,提升工業園區建筑照明系統用能效率;同事,白天室內照明宜積極運用自然光源;公眾號:3060碳達峰碳中和。

(9)具備地熱能條件的工業園區宜建設部署地源熱泵,工業園區常年具有供冷需求且所在區域年均氣溫小于12℃的,可考慮利用自然冷源進行供冷;

(10)工業園區與區內企業宜綜合考慮污水和廢水處理工藝和設備的溫室氣體排放,選擇綜合效益較好且溫室氣體排放較低的處理方案,如無污泥或極地污泥污水處理工藝,并考慮污泥低碳化處理途徑的可行性;

(11)新建工業園區或工業園區新建建筑,宜考慮建設BIPV發電系統,增加工業園區零碳綠電供應;

(12)推廣低碳交通運輸工具和低碳工程車輛在工業園區的應用,工業園區公務用車、班車、擺渡車、工程車等宜逐步新能源化,減少燃油使用;

(13)工業園區宜推廣太陽能路燈、智慧路燈。

4.資源利用循環化設計

(1)工業園區重點用水企業按照GB/T 7119的規定推進水資源循環利用,工業園區宜自行建設廢水處理、中水回用系統,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和中水回用率,實現水資源梯級利用。同時,部署工業園區雨水回收裝置,實現雨水集蓄利用;

(2)工業園區企業宜針對固體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再利用;

(3)工業園區企業宜通過甲烷回收、CCUS等技術,對生產過程中的廢水中二氧化碳等主要溫室氣體進行捕捉、轉化和再利用;

(4)工業園區宜實施垃圾分類,實現餐廚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再利用;

(5)工業園區企業產品宜采用綠色包裝,包裝材料優選低碳排放,高回收利用率材料,有效控制資源消耗,避免環境污染。公眾號:3060碳達峰碳中和。

5.運營管理數字化設計

(1)工業園區企業宜部署智慧工業園區運營系統,利用數字化手段實現智慧停車、智能安防、移動考勤、訪客管理、會議室管理、充電樁管理、班車服務等,提高工業園區人均勞效;

(2)工業園區及企業宜部署能源系統管理平臺,實現能源生產和消耗的動態監控與管理,定期對能源監測數據進行分析,提出持續優化能效的改善措施;

(3)工業園區企業宜部署工業互聯網平臺,建立生產工藝過程數據采集及分析系統,實現生產計劃、生產進度、原材料庫存狀態、生產設備狀態、產品質量檢驗等生產數據的自動監測、可視化、統一管理;

(4)工業園區企業宜不熟企業OA辦公系統,提高員工辦公效率;

(5)工業園區企業宜建立碳積分制度,引導工業園區內院通過綠色出行、無紙化辦公、垃圾分類等行為踐行綠色生活理念。

6.低碳管理體系化設計

(1)工業園區及企業均宜組建專職碳排放管理團隊;

(2)工業園區及企業碳排放管理專職團隊宜以工業園區實現碳中和為目標,以降低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強度為核心任務,明確職責與分工,通過采用經濟、有效的減碳措施,在完成年度碳目標的同時,逐年提升工業園區自主減碳貢獻;

(3)工業園區企業宜按照GB/T 23331規定建立并實施能源管理體系;

(4)工業園區宜在能源管理體系基礎上建立工業園區層級碳排放管理體系和必要的管理過程,明確管理職責,提高工業園區碳排放績效,包括降低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強度;

(5)工業園區宜建立面向區內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信息管理制度,明確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收集、量化、報告及歸檔要求;公眾號:3060碳達峰碳中和。

(6)工業園區企業宜部署企業級碳管理數字化平臺,強化從生產源頭到生產過程的產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平臺具備碳排放信息管理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碳排放數據、碳排放配額、其他碳資產管理、碳足跡跟蹤等;

(7)工業園區控排企業宜定期(每自然年)完成企業碳排放盤查,制定合理的企業內部減碳目標與減碳計劃;

(8)工業園區控排企業宜積極參與碳交易市場,合理利用碳金融工具;

(9)工業園區及企業宜建立碳管理團隊個人能力提升機制,保證碳管理工作的專業性和規范性;

(10)工業園區及企業宜定期(每自然年)進行碳披露;

(11)工業園區企業宜積極進行產品碳足跡核算,制定減少產品碳足跡的目標與規劃,并落地執行;

(12)工業園區及企業宜積極關注行業內外國內、國際先進的低碳技術,提升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13)工業園區企業宜具備負碳方案設計能力,重點關注林業碳匯、海洋碳匯、碳捕集封存與利用等技術進展,通過企業邊界外減排項目清除,和(或)使用相應數量的碳信用、碳排放配額抵消,實現碳中和;

(14)工業園區及企業通過碳抵消行為實現碳中和后,宜持續改進,努力提升自主減碳貢獻。

工業園區碳中和平阿基圍繞工業園區所處碳中和進程進行動態評價,綜合考核工業園區碳排放總量與強度、資源循環利用、清潔生產、能源與碳排放管理等關鍵指標,評選“低碳工業園區”和“近零碳工業園區”。

工業園區碳中和評價指標圍繞能源系統清潔化、生產制造低碳化、基礎設施綠色化、資源利用循環化、運營管理數字化、低碳管理體系化這六個維度進行構建。公眾號:3060碳達峰碳中和。

能源系統清潔化

(1)能源領域低碳技術應用(10分):包括但不限于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生物質發電、分布式電儲能、水(冰)蓄冷、蓄熱電鍋爐、熱泵應用、微電網技術、太陽能供熱、重點設施煤改氣與煤改電改造、虛擬電廠技術等;

(2)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比重(20分):指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獲得的電力。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比重是指園區通過自發或外購方式主動使用的可再生能源電力與總電力消費量之比;

2.生產制造低碳化

(1)產業領域低碳技術應用(5分):包括但不限于鋼鐵行業使用短流程工藝、水泥行業使用電窯爐、生產過程中使用氫能提點化石能源等;
(2)碳排放總量下降率(5分):是指園區二氧化碳總量與基準年相比較的碳排放下降率,基準年可采用2020年數據或具有典型年特征的其他年份數據;
(3)碳排放強度下降率(15分):是指園區內企業單位產值或單位工業增加值與基準年相較的碳排放強度下降率,基準年可采用2020年數據或具有典型年特征的其他年份數據;

3.基礎設施綠色化

(1)綠色工業建筑比例(2分):是指園區近三年內建設的工業建筑(按面積計)中綠色工業建筑的占比,綠色工業建筑是指達到GB/T 50878二星級及以上的工業建筑;
(2)綠色民用建筑比例(2分):是指園區近三年內建設的民用建筑(按面積計)中綠色民用建筑的占比,綠色民用建筑是指達到GB/T 50878二星級及以上的民用建筑;
(3)綠化覆蓋率(3分):是指園區內各類綠地總面積與園區規劃范圍內用地總面積之比;
(4)交通領域低碳技術應用(3分):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車輛、充電樁、機動車節能技術、新能源路燈、智慧燈桿、智能停車技術、智慧交通控制系統、提升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標準以及推廣清潔能源機械等;公眾號:3060碳達峰碳中和。

4.資源利用循環化

(1)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2分):是指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量與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之比,工業固體廢棄物是指在工業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
(2)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2分):是指工業重復用水量與工業用水總量之比,工業用水重復量是指報告期內企業生產用水中重復再利用的水量,包括循環使用、一水多用和串級使用的水量;
(3)余熱資源回收利用率(2分):是指已回收利用的余熱與園區余熱資源之比,余熱回收利用是指回收生產工藝過程中排出的具有高于環境溫度的氣態、也太、固態物質所載有的熱能并加以利用的過程,余熱資源量按照GB/T 1028計算;
(4)廢氣資源回收利用率(2分):是指已回收利用的廢氣資源量占園區廢氣資源的比重,廢氣資源量是指經技術經濟分析確定的可回收利用的廢氣量,包括但不限于焦爐煤氣、高爐煤氣、轉爐煤氣、電石尾氣】黃磷尾氣、化工合成馳放氣;
(5)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2分):是指園區內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量與再生資源收集量之比,再生資源包括但不限于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紙、廢塑料、廢舊紡織品、廢舊木材、廢舊輪胎、廢礦物油、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等;(注:主要適用于再生資源類工業園區)

5.運營管理數字化

(1)碳排放管理平臺建立(5分):具備基本碳排放管理功能,例如對園區主要排放源的能耗與碳排放數據進行實時采集、處理、分析和溯源,具備良好的自動化水平和可視性,有助于提高園區用能和碳排放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并已產生可量化的節能降碳效果;
(2)企業接入率(5分):是指碳排放管理平臺已接入企業數量與園區內企業總數之比;公眾號:3060碳達峰碳中和。

6.低碳管理體系化

(1)碳排放管理體系建立(3分):已建設碳排放管理體系建設并具備基本碳排放管理基本功能,包括設立專職碳管理機構、制定碳中和目標與規劃、建立園區項目準入與退出機制等;有助于實現園區碳排放降低;有助于實施園區碳資產管理;
(2)年度碳盤查預披露(4分):園區自行開展或委托專業機構開展年度碳排放盤查工作,且核算種類不僅限于二氧化碳,擴展至常見溫室氣體;園區主動通過網站、白皮書等方式對外披露碳排放盤查結果;園區業主自動委托專業機構開展年度碳排放盤查工作,且核算種類不僅限于二氧化碳,擴展至常見溫室氣體;
(3)碳匯領域低碳技術應用(4分):包括但不限于屋面及立面綠化新型技術、優先使用本地植物、新建林業碳化項目、相關碳匯方法學開發等;
(4)園區低碳節能相關工作成果(4分):包括但不限于完成碳中和示范項目、獲得省級及以上的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等稱號。
依據總得分以及年度碳抵消完成情況,綜合評價工業園區碳中和級別,評定為“低碳工業園區、近零碳工業園區、碳中和工業園區和碳中和示范工業園區”中的一種。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