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未來這種風險將更加復雜且難以管理。因此,氣候安全早期預警,包括對健康風險的預測與研究,是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能在防災減災中產生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保護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為此,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建議,加快構建更精準、更全面、更先進的氣候安全早期預警平臺,全面提升全民應對氣候變化危機的能力,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引發的健康風險。
加快構建早期預警平臺,提升精準預報與信息更新能力
在龍年春節前夕,許多返鄉人群因凍雨天氣受困;更早前,北方地區的特大暴雨也讓人們猝不及防。在應對極端天氣時,公眾易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這與當前早期預警能力建設以及公眾的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都有著很大關系。
全球氣候變暖,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善其身,難以忍受的夏季高溫、頻繁的氣象災害,未來氣候變化給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帶來的風險將會更加復雜且難以管理。張興贏表示:“面對氣候變化風險挑戰,我們要大力提升全民早期預警能力建設,全面加強全民早期預警科技創新,切實提高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近年來,我國在早期預警系統建設方面開展了有益探索,如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完整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并在這一機制下開展全民早期預警中國實踐;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建立國家預警發布體系,實現分災種、分級別、分渠道的預警信息智能化發布;完善遞進式氣象服務、高級別預警“叫應”機制;開展氣象科學知識傳播與應急演練活動等。
自2015年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國、省、市、縣四級預警信息發布體系。2023年,在
北京工作的張女士共收到15條通過手機運營商發布的與天氣預警相關的短信,包括高溫預警、暴雨和泄洪預警及暴雪預警。
在收到預警短信的第二天,她會更加謹慎地選擇
交通工具、做好出行規劃并留心查看相關新聞。據了解,我國國、省、市、縣四級發布體系中的152類預警信息,每年發布量在40萬條以上,這些信息根據致災影響級別,分別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移動運營商和應急廣播等傳播渠道向公眾和應急責任人傳播。2023年,全國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98%以上,氣象信息為公眾挽回損失5600億元。
盡管如此,仍要看到當前相關領域仍存在著各類突發事件的監測、預警、風險提示發布還缺乏細化的
法規、規章,對預警信息傳播缺少法規約束;自然災害發生后,不同地區和部門的應急響應和救援標準不一致;我國的預警送達速度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偏遠地區的預警信息覆蓋率尚不滿足預期等短板。
張興贏表示:“我們迫切需要精準預警響應,進一步加強氣象預警與災害預報的聯動,突出臨災預警,做好點對點精準預報和滾動更新,強化預警指向性。這也要求建立健全快速、精準、高效、統一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強化以需求為導向的新型危害和極端事件科學研究,加快組織開展新型氣候災害風險對脆弱區域和行業轉型的影響研究。”
對此,張興贏呼吁,在政府主導、精準預報、高效傳播、部門聯動和全民參與的原則下加快構建氣候安全早期預警平臺,提高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促進技術交叉融合,為健康風險預警提供支撐
不久前,媒體報道了北京夏季特大暴雨受災地區在基礎設施、水務工程等方面的建設情況,以及民眾的生活之變。湖北省武漢市園林部門預計在今年5月前,完成因凍雨天氣所造成的折損樹木的修剪、調栽和補種工作。極端天氣雖然過去了,但氣候變化的影響依舊在持續。未來,氣候變化日益加劇的挑戰也依然存在。
因此,面向生態系統、水資源、人體健康等重點領域的氣候變化風險早期預警技術變得越來越重要。以高溫健康風險早期預警系統為例,這一系統基于各地歷史氣象數據和健康結局數據,以及暴露—反應關系,構建風險預警標準和體系。同時,監測目前天氣預報預測超出閾值的溫度事件,當預測到可能造成人類健康風險的高溫熱浪時,提前發布不同等級的預警信號,提醒公眾和相關部門采取措施,以減輕高溫熱浪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危害。
2023年度《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中國報告》揭示了氣候變化對我國人群健康的威脅仍在持續增大,不僅是破紀錄的熱浪,還包括洪澇、干旱、臺風、野火等在內的極端天氣事件都在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張興贏表示,氣候變化對人群的健康影響受到多重因素的復合影響,開展風險防控離不開氣象、環境、生態、健康、醫療等領域的交叉融合。
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與威脅,我國在探索推進適應與減緩措施方面從未停止腳步。如在健康氣象服務方面,我國28個省份的氣象部門已實現同衛生部門共享氣候數據;在健康風險早期預警服務方面,2022年熱浪和寒潮預警信號覆蓋人數達到3185萬。今年1月設立環境健康二級學科,并在部分城市建立了氣候敏感疾病的早期預警系統等。
在張興贏看來,建立多氣象要素的健康風險早期預警系統,要提出因地制宜的氣候健康適應策略,實現信息共享、數據共通、資源共融,為我國科學精準地應對氣候變化人群健康風險提供科學支撐。
此外,還應加強氣候變化與人群健康的適應性研究。研究設立氣候變化與人群健康重大科技專項,支持氣候變化健康風險應對的基礎研究、適應技術發展與試點示范等。“厘清熱浪、洪水和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人群健康的復合級聯式影響,加強分區域、分氣候災害、分人群、分健康結局和疾病類型的精細化研究,有助于制定面向不同主體的健康適應指南,提升各主體的適應能力,構建面向生命健康的氣候變化風險防控體系。”張興贏表示。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曹之玉:更精準預警 更精確傳遞
早期預警系統包含哪些內容?加強早期預警系統的深度與廣度意味著什么?什么樣的早期預警系統是精準和具有指向性的?如何加強預警,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對此,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預警信息發布首席、正高級工程師曹之玉 。
中國環境報:早期預警系統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曹之玉 :早期預警系統從廣義上講包括4部分,也就是聯合國全民早期預警行動計劃中的4個支柱。一是災害風險知識和管理;二是觀測與預報;三是預警傳播與交流;四是備災與應對。
這4部分分別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缺一不可。想要讓預警發揮最大的減災效能,提前制作預警是至關重要的,而制作預警的前提則是災害風險的知識儲備。預警制作出來后,還需把它傳播給廣大公眾和應急責任人,以便公眾和政府部門及時采取行動。
中國環境報:您認為拓展早期預警系統的深度與廣度意味著什么?
曹之玉 :加強早期預警系統建設,不僅包括國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的建設,更要加強預警的制作和后期的備災與應對。預警制作、發布、傳播完成后,需要社會對其做出快速反應,包括公眾的個人應對,更重要的還包括政府部門的
政策制度以及適時停工、停課,封閉道路、轉移群眾等舉措。這就要以對公共安全、應急管理、災害防控的研究為基礎,意味著國家及地方對相關領域的投入。
中國環境報:早期預警系統如何提升精準性?如何加強預警,進一步提升社會各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曹之玉 :預警系統的精準性是指對導致災害的因素——如暴雨洪澇的發生時間、地點、嚴重程度、持續時間的具體描述。精準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以時間為例,精確到小時的描述就比白天、夜間、上午、下午精準。而分鐘級的描述又比小時級的精準,所以精準性的提高也是氣象預警不斷追求的目標。預警制作完成后,還需要將預警準確地傳遞給受影響的地區、重點人群、重點行業等,盡量減少大水漫灌式的傳播對非受影響人群的擾動。
中國環境報:如何通過早期預警系統的建設降低氣候變化引起的健康風險?
曹之玉 :早期預警系統的建設,可以為公眾及決策者應對災害提供足夠的緩沖時間,以便作出適時的應對和處理。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極端天氣事件造成的損失和破壞將增加,更多的人類和自然系統將達到其適應極限。通過早期預警系統的不斷完善,實施靈活、多部門、包容性和長期的適應行動規劃,可以在各部門和系統之間產生協同作用,減輕因氣候變化所引起的安全、健康等各種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