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從源頭減塑到替代與回收,戰塑16年,我們這樣走過

2024-4-23 10:22 來源: 中國環境 |作者: 韋璐

今年4月22日是55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為“全球戰塑”。因質量輕、制造成本低、可塑性強,塑料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應用。據統計,2015年—2023年,全球塑料產量從3.2億噸增長到4.3億噸,預計到2050年產量將增加兩倍。但同時,由于在自然環境中難以分解,易導致土壤、海洋和其他生態系統受到污染,塑料已給人類生活帶來嚴峻挑戰,“全球戰塑”也日益成為緊迫的環境議題。自2008年我國正式拉開限塑序幕,戰塑16年,從源頭減塑到科學替代再到回收循環,我們這樣走過……

減塑:聚焦電商、外賣等重點領域,做好源頭管控

一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塑料污染治理工作。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的實施,一舉拉開我國限塑序幕。2020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分2020年、2022年、2025年三個時間段,明確了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分階段的任務目標。

“十四五”期間,塑料污染治理再一次被提上日程。2021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部署了推動塑料生產和使用源頭減量、加快推進塑料廢棄物規范回收利用和處置等任務。

省級層面的政策文件也在同步跟進。例如,青海福建、天津陸續發布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廣東省發布了《廣東省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2022—2025年)》。《河南省禁止和限制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規定》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浙江省近日印發《浙江省塑料污染治理2024年重點工作清單》。

記者梳理發現,上述文件中,源頭減塑多聚焦于快遞、電商、郵政、餐飲、外賣等行業,提及“鼓勵電商企業、外賣平臺等加強入駐商戶管理,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減量替代實施方案。”“鼓勵電商企業通過產地直采、原裝直發、聚單直發等模式,減少快遞包裝用量。減少商品在快遞環節的二次包裝。引導電商企業與快遞企業合作,減少過度包裝、隨意包裝。”等具體條例,引導相關行業“輕裝上陣”,踐行源頭減速。

在農業生產中,農膜是田間地頭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但隨意丟棄、掩埋農膜可能導致耕地資源受到污染,加劇土壤中微塑料累積,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當前,加強農用地膜治理也是各地應戰塑料污染的一項重點工作。

2023年鄂爾多斯市通過整合中央、市級、旗區三級配套資金,完成50萬畝加厚高強度地膜推廣,10萬畝全生物降解膜推廣,2024年還將全力完成加厚高強度地膜推廣50萬畝,全生物降解膜推廣6萬畝,實現綠色農資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在湖南永州冷水灘區,全生物可降解和加厚高強度地膜的推廣也如火如荼,今年計劃推廣應用加厚高強度地膜及全生物降解地膜2.7萬畝左右。

據了解,相較于普通地膜,加厚高強度地膜的厚度在0.015毫米以上,具有韌性好、強度高、易回收等特點,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能夠自然降解,無需進行人工回收,兩類地膜的研發和投用,為防止殘膜污染農田提供有效利器。

替代:“以竹代塑”污染治理、激活資源兩不誤

在守好“源頭關”的同時,探索更好的塑料替代物亦是重要解決方案。

作為可再生的綠色資源,竹子韌性好、硬度大、可塑性佳,固碳、吸碳效率高,碳捕捉、儲存能力強,是理想的塑料替代物。我國竹資源品種豐富,竹產品生產歷史悠久。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調查顯示,我國竹林面積641.16萬公頃,其中毛竹林467.78萬公頃,年可用竹資源超過一億噸。

據測算,若全球每年使用一億噸“以竹代塑”產品,預計將減少約6億噸二氧化碳排放。推進“以竹代塑”,不僅能為塑料污染源頭治理提供新方案,也將進一步激活竹資源發展潛能,為竹資源豐產地區提供新的發展路徑。

在中國竹鄉浙江安吉,2022年全縣竹產業總產值約166億元,同比增長約7.7%。“以竹代塑”將竹材用于建筑、包裝、紡織、一次性使用產品等領域,發展前景廣闊;在福建南平,竹產業鏈不斷延長,從一次性快消品到竹家具、竹材料深加工,顯示出蓬勃生機;在江西吉安,一個個“以竹代塑”產業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展露尖角。據介紹,2022年全市竹產業總產值突破54億元,竹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5.64萬人。物美價廉的竹制品走進當地機關、學校、酒店、景區、商超……

2023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行動目標:到2025年“以竹代塑”產業體系初步建立,為竹產業產品質量、產品種類、產業規模、綜合效益進一步提升作出更深入與細化的布局。

當前,國內有上萬家竹加工企業,開發了100多個系列,超一萬種產品,在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建筑材料、紡織造紙等各行各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在較多領域實現了塑料替代。但與此同時,“以竹代塑”產業化進程也面臨一些堵點。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安吉縣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表示,國內“以竹代塑”市場仍處于初級探索階段,綠色低碳生活消費理念水平不高,消費者較難接受成本略高或等價的同功能產品。“代塑”竹制品種少、品種單一,供需匹配度不高,場景應用覆蓋率不高等問題也值得關注。

對此,他建議建立健全竹產業發展政策體系,強化部門政策協同,在竹林培育、科技創新、培大育強、項目招引、要素保障、應用推廣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同時,進一步明確將竹基生物新材料、竹源纖維等“以竹代塑”產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節能環保產業范疇,給予排污指標使用權保障。推動竹重組板材、竹鋼結構材等納入建筑行業標準規范,加快多領域應用推廣。

回收:依托循環技術,讓塑料變廢為寶

同樣蘊藏巨大潛能的是塑料回收產業。《“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提及“鼓勵塑料廢棄物同級化、高附加值利用”,以期加快推進塑料廢棄物規范回收利用和處置。

據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統計,2022年我國產生廢棄塑料6300萬噸,其中僅有1800萬噸實現了材料化回收利用,材料化回收利用率約為30%。剩余約70%的大量塑料購物袋、快遞袋、外賣餐盒、地膜、各種商品塑料包裝等低值塑料垃圾,基本不具備物理回收的技術經濟條件,往往混入生活垃圾被焚燒或填埋,造成嚴重資源浪費,成為塑料污染治理的最大難點和痛點。

在業內人士看來,化學循環可以有效突破塑料物理回收應用場景限制,將塑料中的高分子碳鏈轉化為小分子,用于生產燃油、化工產品,或重新用于生產塑料,實現“從塑料到塑料”的封閉循環。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李景虹表示,對廢塑料開展化學循環可以減少對石油等原生資源的消耗,將“白色污染”變為 “白色油田”,為能源、資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據測算,2022年我國產生廢塑料超過6000萬噸,其中焚燒或填埋量約4200萬噸,如果能夠對其中的50%實現化學循環,就相當于開發了一個超過6000萬噸的油田;如果能夠對現有10億噸的存量塑料垃圾進行回收利用,相當于低成本開發超大規模的“城市油田”。

李景虹介紹,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外廢塑料化學循環技術路線逐漸成熟,目前已進入產業化示范應用關鍵階段,成為國際化工企業競爭的新熱點。據不完全統計,全球超過60家化工企業正在研究廢塑料回收解決方案。

近年來,我國部分石化和環保企業已積極開展廢塑料化學循環技術的研發和示范應用。李景虹建議,將化學循環作為構建我國塑料污染治理體系和能源資源戰略安全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法規體系、循環經濟規劃和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規劃,并作為應對塑料污染的核心手段。建立與化學循環相匹配的廢塑料回收體系,推進化學循環示范試點工程建設。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