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愿同法方深化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領域合作,支持法方辦好聯合國海洋大會,鼓勵兩國有關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結對?!碑數貢r間5月6日下午,習近平主席在巴黎同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會談時強調。習近平主席此訪期間,雙方發表關于生物多樣性與海洋的聯合聲明,并簽署綠色發展領域的雙邊合作文件。
綠色合作是中法合作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中法兩國元首在會面時多次提及綠色議題。去年4月雙方發表中法聯合聲明,多次提到“氣候”“
碳中和”“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等,發出中法加強綠色合作、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有力信號。兩國積極拓展綠色領域合作,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中法貢獻。
共建可持續發展之城
湖北武漢西南部,馬鞍山與后官湖的綠水青山之間,坐落著一棟整體造型宛如山丘的銀白色建筑。層疊有致的
玻璃幕墻,仿佛波浪般連綿起伏,與周圍山水風光融為一體。
這里是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
論壇永久會址,由法國建筑師嵐明設計。獨特的建筑構造可實現自然采光和保溫散熱,地下的地源熱泵空調系統具有
節能功效,周邊場地采用海綿城市技術……該永久會址成為展示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以下簡稱“生態城”)的地標建筑(見圖,陳亮攝)。
“這是10年間生態城建設成果的具象展示,直觀體現了法中合作推動生態城建設、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成果?!狈▏v武漢總領事館總領事胡建誼表示。
2014年3月,中法雙方在巴黎簽署意向書,生態城落戶中國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10年來,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一座生態新城拔地而起,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在這里蔚然成風——
建設區植被覆蓋率達45%,綠色建筑實現100%全覆蓋;融合法國“小街區、密路網”空間模式建設的低碳
交通體系基本成形;法國企業參與管理運營的大型區域分布式能源站,可實現集中供暖和供冷,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過40%;什湖生態治理項目采用中法生態理念和技術,將開展河湖疏拓、控源截污、生態修復、智慧水務等工程……
法國夏邦杰設計事務所是生態城項目總體設計方案設計團隊之一,該事務所副總經理、法蘭西建筑院院士熱羅姆·勒加爾見證了該項目從藍圖到現實的變遷。他告訴記者,生態城融合了兩國設計、創新、決策等各領域的智慧和方案。10年來,這里基礎設施日漸完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當初設想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理念逐步變成了現實。
在今年3月舉辦的第七屆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上,中法簽署11個合作項目,聚焦生態環保、綠色經濟和城市建設等領域。法國蘇伊士集團亞洲地區數字解決方案首席技術代表畢奧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蘇伊士集團期待為生態城提供智慧化水務解決方案?!斑@次簽約為日后更深入的合作奠定了基礎?!碑厞W理說,法中在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合作對于引導未來生活具有示范意義。
“生態城可為法中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合作發揮先導作用?!焙ㄕx希望雙方在已有合作基礎上,創造更多科研、城市設計和產業發展相關的創新解決方案,開展更多更好的合作項目。
匯聚能源轉型合力
法國是第一個同中國開展民用核能合作的西方國家,中國大陸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引進的就是法國核電技術。中法企業共同建設采用法國EPR三代核電技術的臺山核電站,為全球第三代核電站建設提供了成功范例。
“法中兩國在核能領域已建立牢固互信。”最早支持中國核電發展的法國
電力集團副總裁傅楷德表示。2023年4月,中法兩國元首共同見證了包括民用核能在內的多領域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昂献鞑恢褂谀茉?,而在于更廣義的應對氣候變化?!备悼抡f,法中在核能領域繼續合作,確保重大建設項目取得成功,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江蘇省鹽城市東臺近海,100多臺“大風車”舞動于藍天碧海間。由中國國家能源集團與法國電力集團合資建設的東臺海上風電項目,開創了中外合資在中國建設海上風電的先河;法國南部塔恩省小鎮阿薩克,10座風電塔點綴在連綿山野間,由中廣核歐能公司運營的阿薩克風電場可滿足6500戶家庭或1.4萬居民的用電需求,還成為當地徒步路線上的獨特風景;北起敦刻爾克,南到杜埃,法國北部上法蘭西大區正在建設全長約100公里的“電池谷”,遠景動力、廈鎢新能源等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上下游企業是重要參與者……
從核能起步,拓展至可再生能源、儲能、電動汽車等新興領域,中法正在譜寫能源合作新篇章。法國液化空氣集團公共事務總監米卡埃爾·納烏里表示,中國在氫能等新能源領域取得了長足進展,期待法中兩國企業在綠色、低碳領域展開更深入合作?!爸袊髽I在電池技術和電動汽車領域具備競爭優勢,我們希望與中國企業建立伙伴關系,從其擁有的先進技術中獲益?!狈▏辈客顿Y促進局首席執行官揚·皮托萊表示。
中法正深化“綠色制造合作伙伴”倡議。施耐德電氣、歐萊雅集團等在中國開設“零碳工廠”,中法
第三方市場合作第四輪示范項目清單包括基礎設施、環保、新能源等領域7個項目,總金額超過17億美元。日前訪華的法國道達爾能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潘彥磊表示,將與中方伙伴進一步拓展油氣、光伏、海上風電、電動汽車快速充電樁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在全球市場樹立互利共贏標桿。
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
從2007年發表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到2015年與國際社會共同推動達成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從2019年發表《中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變化
北京倡議》,到2023年啟動中法碳中和中心……長期以來,中法兩國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全球性挑戰,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中法碳中和中心是中國與外國政府建立的首個碳中和中心,將聚焦農業、生物多樣性和環境等方向,推動中法科研機構在碳中和領域開展長效科技交流與合作。法國外貿顧問中國委員會主席伯濤表示,法中有著許多共同利益,也有許多地方可以互相借鑒。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兩國合作將找到更好解決方案。
中法兩國是最早一批簽署和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兩國2014年創立“中法環境月”,2018年啟動“中法環境年”,通過各類宣傳活動,不斷增強雙方在生態環保方面的共識。
在
江西省婺源縣,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藍冠噪鹛正值繁育期,法國米盧斯動植物園園長布里斯·勒福在萬里之外關注著它們的生長情況。百余年前,這種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珍稀鳥類由法國人在婺源發現并命名,藍冠噪鹛從而成為連接中法兩國動物保護工作者的橋梁。
2023年10月,作為“中法環境月”系列活動之一,藍冠噪鹛科研交流會暨婺源觀鳥賽在婺源舉行?;顒由希瑑蓢巹澒餐七M藍冠噪鹛搶救性保護、建立遺傳資源基因庫和種源繁育基地、棲息地保護修復等領域的廣泛合作。
法國駐華大使白玉堂表示,保護自然和應對氣候變化相輔相成。法中合作涉及氣候、環保的方方面面,希望兩國更多企業、機構積極努力,為兩國綠色低碳轉型作出積極貢獻。
作為世界大國,中法攜手合作,引領世界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轉型。里昂新中法大學協會主席戴樂濤表示,希望法中兩國在綠色領域持續加強合作、分享經驗、應對全球共同挑戰,協力為保護地球、造福后代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