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作為全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新能源的利用率連續5年超過97%,“雙碳”目標下,寧夏是如何推動能源轉型發展?
5月2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常務副主席陳春平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回答了海報新聞記者的提問。
“煤炭保有量321億噸、全國第9;硅石儲量50億噸、全國第1;太陽能、風能資源富集,年日照時數超過2800小時,有賀蘭山脈等3大風帶,非常適合光伏和風力發電。”陳春平告訴海報新聞記者,寧夏在發展新能源、推動能源轉型發展方面,具有獨特的資源稟賦和優勢。寧夏錨定“雙碳”目標、立足資源優勢,深入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新戰略,一手抓傳統能源升級,一手抓新能源發展壯大,加快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建設,煤炭等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的裝機總規模已超過一半。
寧夏出臺了新能源的管理、建設、上網等20多項
政策措施,開展了用能權、
碳排放權等改革,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益,構建了新能源轉型發展的制度框架;寧夏聚焦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型儲能等領域,集中攻關、應用推廣了一批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自主研發的可再生氫碳
減排、智能集中供熱等技術,達到了業內領先水平,以先進技術厚植能源轉型發展的“綠色底色”。
陳春平特別提到,寧夏重點抓好“一鏈一基地三通道”建設。他解釋,“一鏈”是指新能源全產業鏈,寧夏已經建立了從“原料硅”到“光伏組件”的光伏產業鏈,從“零部件”到“整機組裝”的風機產業鏈,從電池“正負極”到電站建設的儲能產業鏈,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產值年均增長25%以上。“一基地”是指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寧夏正在建設國家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抽水蓄能電站、氫能生產等重大項目,預計到“十四五”末,寧夏新能源的裝機規模將達到5500萬千瓦,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500萬噸以上。
“‘三通道’是指三條‘西電東送’外送通道,已建成的寧夏到
浙江、寧夏到
山東兩條外送通道,累計外送電量7000億度,利用水平全國領先。外送電量已經占到了全區年發電量的40%。還有一條寧夏到
湖南的外送通道,這是國內首條以新能源為主的外送通道,建成后我區年外送電量將超過1000億度。”陳春平告訴記者,“屆時,寧夏每發3度電中就有1度是綠電,每2度電中就有1度外送,可以說,我們用源源不斷的‘寧夏綠電’點亮了東中部地區的‘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