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5日,世界藝術與科學院(WAAS)第六十四屆大會在線召開。會議將有助于建立一個方案和活動框架,以支持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人人享有和平與人類安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世界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周晉峰博士受邀參加,并將在6月26日召開的世界藝術與科學院“支持人類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外交”(ScienceDiplomacy to support Human Security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會議上發表演講。
在5月16日的討論小組會上,各位嘉賓就“綠色轉型行動計劃及相關
問題: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綠色轉型行動計劃對于緩解氣候緊急情況是必要的,從而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以及保護可耗盡的自然資源。在制定當地綠色轉型行動計劃時,該討論小組會將審查能夠緩解氣候緊急情況并防止過量碳和其他類型泄漏的全球方法和當地模式。將特別關注宏觀經濟可持續性措施(17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微觀經濟績效措施(ESG指標)以及綠色融資對綠色項目選擇的影響。
貝爾格萊德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世界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德拉甘·朱里欽(Dragan DJURICIN)表示,從2008年經濟大衰退開始,特別是直到今天,盡管基于最近兩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呈指數級發展。人類已進入倒退時期。世界經濟保持平衡的一個代理人是氣候變化,人為導致的全球變暖改變了傳統的天氣,即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天氣,這個詞的縮寫是WMD。綠色轉型現在已經形成了貫穿能源生產和土地利用相關產業轉型的趨勢,以及基于可見性原則的新生活方式的引入,應該會帶來本質上可持續的經濟。偉大的轉型是每個國家經濟的集體責任。從發展中經濟體的角度來看,通過氣候中性工業化來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并加速追趕發達國家可能是一個令人驚訝的想法。最后,也是重要的一點,這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更加尊重共同繁榮或全球共識的一種更加趨同的方式。
雅典經濟與商業大學和丹麥技術大學經濟學教授、世界藝術與科學院受托人菲比·昆杜里(Phoebe KOUNDOURI)表示,《歐洲綠色新政》有許多不同的要素,基本上提供了基于科學的
政策設計、法律和
法規,以及可以通過公共和私人為這些政策提供資金的相關財政和金融框架,以實現綠色轉型。但如今,我們在世界各地都存在氣候中性偏見。
羅馬俱樂部秘書長、世界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卡洛斯·阿爾瓦雷斯·佩雷拉(Carlos álvarez PEREIRA)表示,我們在尋找我們稱之為可持續發展時迷失了方向。首先,我們要質疑這兩個方面。其中之一是將國家分為發展中國家或發達國家。另一個方面是我們在過去幾十年里一直在發展。為什么?特別是,我們必須再次思考,如果我們說歐洲處于轉型的前沿,那么我們在這一過程和采取政策方面可能是最自律的。但這些國家完全不可持續,就不能稱為發達國家。另一個維度是,面對這些轉變時,存在著根本上的不平等。我們作為國家發展了所謂的發達工業。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就累積的生態足跡而言,我們對所謂的發展中國家負有巨大的債務。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可能有許多人說我們在人類和社會意義上達到了發展的頂峰。我們實現了所謂發達國家的夢想行動。也許從那時起,我們所看到的并不是發展。我們一直在欺騙自己,很多技術,很多物質消耗,這是否有助于健康和福祉還不太確定。因此,重新審視什么是人類發展、什么是人類、什么是生命、健康和福祉。如果我們必須向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我們一直認為是發展中國家的國家學習呢?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文化中學到很多東西,了解什么是人類,什么是美好的生活。
世界藝術與科學院受托人斯特凡·布倫胡伯(Stefan BRUNNHUBER)表示,我們正在談論繁榮和蕭條,我們正在談論財政政策,但我們希望將我們的經濟從棕色轉變為綠色。
牛津能源研究所高級客座研究員、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氣候、森林和土地主管、世界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亞歷山大·科瓦切維奇(Aleksandar KOVA?EVI?)表示,當我們談論轉型時,我們知道背后有什么我們看不到的東西??韶摀闷鸬哪茉疵媾R三大挑戰:能源系統整體整合;行業(仍然)需要長遠眼光;能源供應的彈性和現有基礎設施的改善。
世界藝術與科學院(WAAS)是一個跨學科的國際科學機構,旨在通過跨學科研究、實踐項目和全球視角提供對全球文明進步、人類福祉、世界秩序增強、和平、地球可持續發展以及人類尊嚴的貢獻。該機構是全球為藝術與科學交叉領域的學術討論和知識影響社會政策的最高學術機構之一。在2023年7月7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綠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周晉峰博士當選為世界藝術與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