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由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研究會主辦,中國中小企業協會聯合主辦的第七屆(2024)中國能源產業發展年會暨中國能源報創刊15周年在
北京舉行。在“圓桌對話: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能源轉型”,與會嘉賓圍繞如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并以新優勢引領能源產業轉型升級,暢所欲言、分享觀點。
圓桌對話主持人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戰略與規劃研究所所長魯剛,與北京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王永亮,格蘭富集團副總裁艾麗德(Astrid N?rgaard Friis),風帆儲能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郝國興,天合光能副總裁、天合光能跟蹤支架業務部總裁馬維銘,
香港中華煤氣首席投資總裁暨賦生資本管理合伙人陳英龍,新奧能源副總裁、新奧泛能網總裁程路,飛書通用行業總經理張棣,圍繞新質生產力這一核心議題展開討論。
以下為發言內容整理
丨北京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 王永亮:培育新質生產力注重綠色、創新和人才
我國能源資源稟賦是富煤貧油少氣,有水多風光。推進能源轉型既要靠“高人在云端”,還要靠“高手在民間”。
從企業角度看,我認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既要培育綠色生產力,又要培育先進生產力,還要培育人才生產力。京能集團作為傳統能源企業,結合業務場景特點,在應用端做了大量創新,比如在風機旋轉葉片上加裝光伏,在缺水地區通過煙氣提水,實現電廠對外零取水,這些均為全球首創,相關項目獲得行業認可并榮獲金獎。同時,我們還打造了”三支隊伍”,分別是決策層打造企業家隊伍,管理層打造工程師軍團,最基層打造大工匠群體,從而形成上中下一體化的人才隊伍。
新質生產力從理論到實踐,因地制宜至關重要。基于此,我們圍繞京能特色做了三方面工作,分別是綠色京能、創新京能和數字京能,力求形成新的增長點和新的競爭力。
借助新質生產力的東風,我們將在提質、降本、增效上下工夫、見真章,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讓百年企業基業長青,不斷煥發青春活力。
丨格蘭富集團副總裁 艾麗德(Astrid N?rgaard Friis):支持綠色和智慧技術創新和應用
新質生產力推動綠色發展,綠色發展則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格蘭富的目標是到2050年將范圍1、范圍2、范圍3的溫室氣體絕對排放量減少至少90% 。我們支持技術創新和發展,并愿意推動更智慧、更綠色的新技術應用。
丹麥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持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得益于丹麥多維度的“工具箱”,包括政府監管、
政策激勵、綠色創新、企業合作等。對格蘭富而言,
減排之路任重道遠,我們尋求在稅務、農業等方面獲得更多激勵,從而推動減排進程進一步加快。
需要明確的是,綠色和低碳標準非常重要。如果希望開發具有能效的解決方案,需要不斷地推動標準建立。
丨風帆儲能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郝國興:共謀綠色低碳發展之道
風帆一直努力拓展綠色之道,從綠色制造到綠色發展,風帆作為傳統制造企業向新型儲能、新型電池、氫燃料電池、船舶新型動力系統轉型。
在我們看來,新質生產力既是促進也是挑戰。專注自身主業的同時,我們一直將綠色戰略放在首位,多年以電池和電池技術為立廠之本。汽車電池已做到第一,目前轉向新型化學電池。
我們的工廠全部通過工信部的綠色
認證,產品也都是綠色設計的產品,園區屋頂全部鋪了光伏,在保定還建設自己的風力發電廠。從2025年1月1日開始,我們給奔馳、寶馬生產電池,全部實現100%的綠電生產。
多年來,我們始終以技術立廠,儲能發展一定是靠技術,技術領先、技術創新一定是儲能發展的根本。能源轉換成動力一定是需要技術加持,這促使我們將更多精力投放在這一方面。綠色和技術將始終是風帆的發展方向。
丨天合光能副總裁、天合光能跟蹤支架業務部總裁 馬維銘:技術創新推動企業行穩致遠
新質生產力不僅僅是技術創新,實際上管理模式、商業模式、人才培育模式都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組成部分。
歷經數十年深耕,天合光能專注光伏產品、光伏系統、智慧能源三大板塊,已成長為行業頭部企業。我們認為,光伏行業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之一,并始終致力于通過太陽能造福全世界。
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我們大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研發,引領產業鏈發展,并進行全球化布局。數智化也是不容忽視的關鍵,天合光能致力于為客戶打造數智化解決方案體系,不管是地面電站戶用,還是民用光儲一體化解決方案。
企業行穩致遠,靠的是堅定不移推動技術創新,天合光能積極倡導共同營造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融合發展新生態。
丨香港中華煤氣首席投資總裁暨賦生資本管理合伙人 陳英龍: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科技突破,還需要思維創新
實現能源安全、供應可靠、成本可控以及可復制這幾個方面的平衡是推動能源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對于企業而言,要保持全球競爭力,不僅需要技術突破,還要探索新的技術路徑,并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
香港中華煤氣作為一家擁有162年歷史的能源企業,科技創新始終是我們發展核心動力。實際上,每一個課題都離不開科技突破,這是解決安全性、可靠性、可復制性和低成本
問題的重要手段。2023年,我們孵化的怡斯萊(Ecoceres)生產了第一桶可持續
航空燃料(SAF),如今已成為全球主要的可持續航空燃料供應商。
因此,我認為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科技突破,還需要思維上的創新。十年前,我們開始引入科技力量,并以“孵化者”的角色,成功孵化了六、七家綠色獨角獸企業。我們連續三年舉辦TERA-Award智慧能源創新大賽,吸引了來自全球59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個零碳科技創新項目參與,并孵化了眾多零碳科技創新企業。在儲能技術領域,我們也進行了深入的布局,2018年與斯坦福大學的崔屹教授共同孵化了以鎳氫氣電池技術作為基礎的儲能電池,提供安全可靠的儲能解決方案。此外,我們還聯合賽昉科技研發了能源芯片“港華芯”,現出貨量已經超過200萬片。
丨新奧能源副總裁、新奧泛能網總裁 程路:數智化是新質生產力重要體現
對于新質生產力的理解,我認為一個是清潔低碳,另一個是數智化。新奧是一家做天然氣業務起家的大型民營集團,天然氣是相對低碳、清潔的化石能源,這是過去新奧的根本性業務,但時至今日,新奧已經不再單一發展天然氣業務,還在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投建儲能系統,并尋求更長遠、更超前的業務。
數智化也是新奧布局重點,我們認為,數智化是未來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數智化可以全方位提升各環節的效率和效能,實現業務降本增效,了解全集團運營情況和工作狀態。總而言之,智能一定要結合業務,落到產業提質增效上面,以此才能實現最大價值。
丨飛書通用行業總經理 張棣:企業需要足夠的創新土壤
培育新質生產力重在數字化、技術創新。對企業而言,需要足夠的創新土壤,包括創新容錯率是否足夠、創新人才培養是否到位等。我們認為,通過低成本方式將數據打通,可以讓員工從低效煩瑣的工作中釋放出來,從而將個人的能力變成組織創新的能力。
我們發現,創新往往自下而上,這意味著創新機制很重要。舉一個現實例子,人工智能近年來很火,從飛書的角度出發,希望企業所有員工認真學習這個課題,為此我們會發起人工智能大賽,將日常任務變成競賽和游戲,提高員工的興趣和參與度,將人工智能和業務場景進行結合。當人工智能為員工省時、省力、提高產出時,就能變成員工和組織都喜聞樂見的事情。
能源行業大多數是大型的規模化集團型企業比較多,人數眾多,尤其是科層制的企業,從一線員工身上的信息層層傳遞到管理層,會有非常大的信息衰減,這就凸顯出信息穿透、數據資產化的重要性。只有讓信息像水一樣在企業內部高效流動,才能產生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