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發生的歷史性干旱使150 萬敘利亞人流離失所。
2007年至2010年蹂躪敘利亞的旱災是該國有歷史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對其農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2011年3月,大約有150萬人被迫從農村地區逃離到城市郊區,而這場社會動蕩最終演變為一場內戰。
如今,研究人員表示,是全球變暖造成了這場干旱,并且推而廣之,促使了沖突的惡化——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武裝人員與巴沙爾·阿薩德政府之間的一場全面開花的內戰。
這項研究記載了該地區長達一個世紀的溫度逐漸升高以及降雨量逐漸減少的過程。研究人員同時推斷,正是全球變暖引發了敘利亞近年的干旱。
研究人員在3月2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主持該項研究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氣候學家Colin Kelley表示,氣候變化并非在這場沖突中起作用的唯一因素。他說:“這是全球變暖對該地區產生影響的有力證據,而這最近的干旱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這種長期趨勢導致的。”
這項研究為有關氣候變化是否影響人類沖突的爭論再次添加了“猛料”。此前有大量研究指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不僅個人和群體的暴力行為會增多,發生國家層面動蕩和地區性沖突的可能性也顯著增加。
早在2009年,在《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便提出了全球變暖加劇非洲地區武裝沖突發生率的證據。而2013年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一項分析結果則對60項研究進行了調查,并發現氣候變化與沖突在一個大跨度的時間范圍和地理分布中存在關聯。但目前還沒有一項研究描述了氣候變化導致沖突的相關機制,政治科學家認為,是一系列復雜的因素驅動了社會的動蕩。
“我認為沒有人會聲稱氣候變化是導致沖突的一個直接原因。”作為華盛頓的一個智囊團(氣候與安全中心)主任Francesco Femia表示,“但它會加劇這些狀況,從而使沖突更容易發生。”他強調,對敘利亞進行的新研究令人擔憂,因為氣候模型顯示,這一地區的干旱天氣將持續數十載。
研究人員介紹說,自1900年以來,敘利亞所在的中東“肥沃月灣”地區(即中東兩河流域及附近較肥沃的土地)氣溫升高1到1.2攝氏度,降水量減少10%。該地區在上世紀5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都發生過嚴重干旱,但2007年至2010年的干旱是該地區有氣溫記錄以來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干旱,幾乎摧毀了敘利亞的北部產糧區。
氣候模型分析顯示,中東“肥沃月灣”地區持續百年的干旱由兩個因素造成:一是由地中海吹來的濕潤空氣減弱;二是高溫導致土壤水分蒸發增加。這兩個因素可部分歸咎于人類排放溫室氣體導致的全球變暖。如果沒有地區性長期干旱,那么敘利亞2007年至2010年的大旱極難發生。
與該地區的其他國家相比,敘利亞旱災還有其他誘因。一是人口增長過快,上世紀50年代該國只有400萬人,而現在已增至2200萬人;二是當地鼓勵種植棉花等高耗水農作物;三是非法開挖水井,導致地下水大量消耗。
敘利亞干旱的影響立竿見影:通常占敘利亞國內生產總值四分之一左右的農業生產急劇下降約三分之一,敘東北部畜牧業遭重創,谷物價格上漲一倍,與營養不良相關的
兒童疾病增加。結果,該國約有150萬人被迫逃離農村到城市生活,加上從鄰國伊拉克涌入的戰爭難民,敘利亞不堪重負。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人口快速變化會促使局勢變得不穩。這次大旱與此前已經存在的嚴重
問題一起造成了災難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