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日趨顯著,觸及地球生態系統眾多方面。珊瑚白化、死亡,北極凍土融化,南極海冰融化……這些變化往往逐漸演進,難以引起足夠重視。
但有跡象表明,地球生態系統正在趨向臨界點。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將產生災難性的影響,且地球生態系統遭到的破壞難以逆轉。
珊瑚大規模死亡
隨著氣候變暖導致海洋溫度升高,全球珊瑚礁白化現象變得愈加頻繁和嚴重。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等機構曾預測:如果全球氣溫比工業化前(1850年至1900年)平均水平提高1.5攝氏度,那么全球70%到90%的珊瑚礁將會在未來幾十年內死亡。如果提高2攝氏度,這一數字將躍升至99%以上。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上月發布公報說,截至今年6月,全球平均氣溫已連續12個月比工業化前高出1.5攝氏度。
這意味著,全球珊瑚走向大規模死亡的進程可能已經開啟,這將帶來廣泛影響。珊瑚礁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漁業、旅游業等發展也息息相關。
北極凍土融化
在北極等氣候寒冷的地區,被凍土冰封住的有機物儲存有大量的碳。隨著凍土融化,這些有機物開始分解,釋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
此前有研究顯示,北極的變暖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的兩倍左右,該地區的凍土已開始出現較大面積融化現象。
還有研究稱,全球氣溫每上升1攝氏度,就可能造成近400萬平方公里的凍土融化。
在法國與世界氣象組織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發布的“巴黎倡議”中,也就冰雪和永久凍土融化的規模和速度以及超越臨界點的風險發出警報。位于歐洲、非洲、大洋洲、亞洲和美洲的約20萬處冰川出現幾乎無法挽回的消退。預計到2100年,至少一半的冰川將消失。
格陵蘭冰蓋融化
隨著全球變暖,近年來,覆蓋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的冰蓋大面積融化,2000年以后消融速度加快。
有研究提出,今后幾十年人類活動會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將影響1萬年內格陵蘭冰蓋的命運。
如果累計
碳排放量不超過1萬億噸,格陵蘭冰蓋在經歷起初1000年的融化后會轉為緩慢增長。
如果自工業時代以來的累計碳排放量達到1萬億噸,冰蓋將長期持續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約1.8米;達到2.5萬億噸后,格陵蘭冰蓋在萬年內可能消失殆盡,導致海平面上升約6.9米。
據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發布的數據,1850年到2022年間累計碳排放約為4770億噸,2022年全球碳排放約為120億噸。如果碳排放量維持在當前水平,不到50年就會達到1萬億噸的臨界點。
南極海冰融化
近年來,多家氣象機構觀測到南極地區多次出現極端高溫天氣,且南極冰架的融水量遠高于以往的預測。有研究稱,未來南極西部冰架融化加劇將“不可避免”,最終可能導致南極西部冰蓋崩塌。
還有研究顯示,如果全球碳排放維持在當前水平,南極冰蓋融化將導致南極深海環流在30年內放慢40%,并使深海溫度上升,對海洋生態系統和全球氣候產生深遠影響。
此外,南極海冰面積近年來創下歷史新低,給帝企鵝幼鳥帶來“滅頂之災”。這種大規模的帝企鵝幼鳥死亡為有記錄以來首次。如果全球變暖繼續惡化,到本世紀末,超過九成的帝企鵝群落將幾近滅絕。
亞馬孫雨林退化
被稱為“地球之肺”的亞馬孫雨林也屬于對氣候非常敏感的系統。
隨著野火和干旱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愈發頻繁,亞馬孫雨林去年遭遇了百年罕見的干旱,當地特有的“粉紅海豚”和多種魚類死亡,水位下降不僅使亞馬孫流域部分湖泊近乎干涸,也使一些當地村落面臨成為“孤島”的風險。
有研究估計,到2050年,或有多達一半的亞馬孫雨林面臨退化風險。
總體而言,這些數據體現出全球變暖背景下地球環境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凸顯迅速采取行動減緩氣候變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