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刷、梳子自助領取點。為了環保,請按需取用。”在入住酒店時,南都記者在電梯口處看到了這樣的提示。8月15日前夕,來自全國的參會代表陸續到達
福建省三明市,參加2024年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今年主題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7個國家部委領導、各省(區、市)代表、專家學者、機構代表、企業代表等近400名重要嘉賓參會。
綠色低碳元素體現在辦會的各方面。活動期間,接待酒店房間不統一配發上述洗漱用品,住宿人員根據需要自行取用。酒店易耗品大多選用“以竹代塑”產品,如竹制牙刷、竹纖維毛巾和浴巾等,并鼓勵帶走重復利用等。
值得注意的是,經中國質量
認證中心核查,此次主場活動實現“
碳中和”辦會。這是如何做到的?會后,南都記者從三明市委宣傳部獲悉,三明市人民政府從會務、
交通、飲食、住宿等4個方面優化提出21項減碳降碳措施,剩余排放量240噸,通過注銷等量的福建三鋼閩光股份有限公司捐贈的福建省
碳排放配額完成了抵消,實現零碳會議。
碳中和辦會
低碳會務、低碳交通、低碳餐飲住宿
乘坐高鐵一路從
北京南下,進入“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后,一山又一山,滿眼皆是樹。窗外風景也頻繁在藍天白云和隧道之間切換。“今年上半年,福建設區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97.6%,主要流域優良水質比例99%,均位居全國前列,森林覆蓋率65.12%,連續45年位居全國第一。”在8月15日的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開幕式上,福建省委書記周祖翼用一組數據介紹了如今福建生態環境質量。
此次活動所在地的三明,是福建的老工業基地,如今的“中國綠都”,全市森林覆蓋率77.12%,空氣、水、土壤質量均居全國前列,也是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色是三明最亮底色,生態是三明最大優勢”。除了自然稟賦,這樣的綠色生態離不開多年來的環保舉措。
以這次活動為例,“碳中和”不僅是一種“時髦”,它也需要從細微處落地。南都記者獲悉,為積極落實碳中和辦會倡議,三明市政府通過數字化接待系統應用、清潔交通、以竹代塑、電子桌牌等措施,有效控制和減少本次大會的碳排放。
在落實低碳會務方面,開發了數字化接待系統、推行數字化會議,例如會議指南由電子取代紙質材料,主會場會議桌牌采用電子桌牌(電子紙)取代紙質桌牌,用電子指引牌代替傳統的KT板指引牌。強化
節能降碳,會場設施采用高效節能照明系統、空調系統等設備,會場空調溫度調節在26℃。
在落實低碳交通方面,根據會議規模,加大新能源車輛使用比例,其中新能源大巴車30輛、中巴車8輛、小車100輛,保障會議期間人員綠色出行。鼓勵參會人員通過公共交通工具或低碳交通方式前往會務中心,減少交通能耗。
在落實低碳餐飲方面,會議期間采用自助餐代替桌餐。選用低碳食材,例如選擇三明當地當季的特色食材,減少食材
運輸環節的碳排放。多碳食材盡量提供小分量,減少會議期間的餐飲浪費。使用環保餐具,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容器,使用可回收、可重復使用或可降解的環保材料餐具。
在落實低碳住宿方面,酒店工作人員對記者說,“這次酒店里的牙刷、梳子等都是專門提供的、竹制的,不像平時放在房間里一次性塑料產品,而是你們按照需要自己去拿。我們三明竹子很多,也有很多以竹代塑產品”。
據悉,三明市竹林面積465萬畝、毛竹林儲量6.2億株,年產毛竹材1.6億根、竹筍90萬噸,均居福建省第二位。去年全市竹產業產值達301億元,三明市也將竹產業鏈列入11條重點特色產業鏈,堅持“全竹利用”“全鏈開發”,著力推動竹木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
以竹代塑
減少塑料污染,竹制產品生態價值溢價5—20倍
當前推廣“以竹代塑”有著豐富的可能性和新的
市場機遇。作為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質材料,竹子具有突出的固碳能力,是塑料的很好替代品,可從源頭上減少塑料使用及其白色污染,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去年11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等部門印發《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聚焦當前“以竹代塑”產業規模偏小、產量較低、成本較高、技術和裝備相對落后等
問題,部署了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生態培育、產銷對接促進、重點場景替代、特色地區引領等七大行動。
作為竹子主要產區,福建也提出加快推動“以竹代塑”產業發展。著力做好“竹產業、竹科技、竹工藝、竹文化”四篇文章,形成竹材上游竹拉絲、竹片、竹紓解,中游竹膠板、重竹板,下游竹地板、竹家具、竹工藝品,竹下腳料再利用生產竹刨花板、活性炭等完整的全竹產業鏈條,產品涵蓋餐飲、家居、
建材等行業。一噸竹子由下山價值680元,華麗轉身為竹制產品后每噸產值8000元,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溢價5到20倍。
今年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期間(8月14日至1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還舉辦了首屆全國生態產品推介展示,集中展出全國31個省(區、市)1000余項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成果。其中,展出制度類成果120余項,包括密云水庫、新安江流域等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林權、水權、碳
排放權等生態資源權益類交易機制和典型案例;“生態+”經營模式180余種,包括生態康養、生態文旅、生態文體等經營模式;實物類精深加工生態產品300余件,涵蓋生態農業、林下經濟、森林食物、“以竹代塑”等代表性生態產品及區域公用品牌;推介生態旅游目的地400余個。
在現場,記者注意到廣東、福建、湖北、
浙江、
四川等多省市都展出了“以竹代塑”產品。例如,福建展示了永安多個竹產品,包括風電槳葉用高強竹層積材,應用于
內蒙古張北單晶河和華能
山東風電場。在廣東展區,有肇慶廣寧縣生產的可殺菌、可降解的竹纖維吸管,結合食品級“PP”形成竹塑復合材料,生產蛋糕托盤、刀叉等竹塑產品;韶關始興縣的竹重組材地板,可廣泛應用于建筑、園林、裝修裝飾、家具等領域。“這次展品我們選擇了很多深加工產品,在普通農產品的銷售基礎上,通過深加工和品牌化,從而提升生態產品的價值。”工作人員對南都記者說道。
三明林票、碳票
不砍樹也致富,好空氣也能賣錢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控制和減少碳排放,南都記者獲悉,剩余排放量240噸,通過注銷等量的福建三鋼閩光股份有限公司捐贈的福建省碳排放配額完成了抵消。
這個做法具有福建特色。事實上,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圍繞生態產品“難度量、難交易、難變現、難抵押”等
難題,創新推出全國首筆林票、發布全國首個海洋漁業
碳匯建設、組織3批次14個縣開展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等。
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啟林業改革,福建三明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森林覆蓋率超全國平均水平3倍,村民約1/3的收入來自林業。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后,林子有了林票,能交易;林木有了產權,能辦貸款;林木碳匯可計算,空氣可變現。
據悉,林票是根據林分質量、年齡等相關要素測算出單位面積的林地價值,并按相應比例制成林票發給林農,林農可進行抵押、交易等。通過發行林票,讓難流通的林權票證化,吸納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山入林,推動資源變資產、股權變股金、林農變股農,實現“不砍樹也致富”。2019年三明沙縣率先推出“林票”,作為林農在聯營山場中的股權收益憑證。目前,沙縣已在29個村,發行“林票”5175萬元,經營面積3.56萬畝,參與入股村民7000多戶。
“股權轉讓以及測算出總價后,按照相應的股權比例發到林農手上的就是一張張的林票。”沙縣區林業局局長黃長春向南都記者解釋。圍繞“樹要怎么砍”,沙縣鼓勵鄉鎮、村集體、村民小組將山場51%的股權轉讓給國有林場,由其根據森林經營方案實施專業化經營和科學采伐。據測算,合作后畝均蓄積量可從7立方米提高到12立方米以上,村集體每合作1000畝年可增收7萬元以上。
林業碳票是以林木生長量增量為測算基礎換算成碳匯量,并以“票”的形式發給林木所有權人,可進行交易、收儲、質押貸款等,2021年5月18日,將樂縣常口村開發全國首張林業碳票,實現“好空氣也能賣錢”,將生態公益林推向碳匯市場交易,讓“空氣”變成可貸款、可質押、可存儲的“真金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