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作為建設金融強國的五篇大文章之一,逐漸成為金融機構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
國有大行繼續發揮“頭雁”作用,深耕綠色金融領域,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上半年綠色信貸規模保持快速增長。比如,今年6月末,工商銀行綠色貸款余額突破6萬億元,較年初增加超7000億元;中國銀行境內綠色信貸余額折合人民幣36659.03億元,同比增長39.77%(以上均為金融監管總局口徑)。
在國有大行綠色信貸規模拾階而上的同時,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租賃等多元化多層次業務亦為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綠色信貸規模持續攀升,
“綠色金融”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
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
自“雙碳”目標提出后,我國綠色信貸投放規模迎來爆發式增長。從上半年報告看,國有六大行關于綠色金融的著墨頗多,在信貸支持上取得亮眼成績,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撐。
從信貸規模看,今年6月末,工商銀行綠色貸款余額(金融監管總局口徑)突破6萬億元,繼續穩居同業首位;中國銀行境內綠色信貸余額折合人民幣36659.03億元,同比增長39.77%,高碳行業對公貸款占比較年初下降;建設銀行綠色貸款余額4.4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5797.46億元,增幅14.93%。
農業銀行聚焦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深入實施綠色金融戰略,綠色信貸余額超4.8萬億元。該行將綠色金融作為三大戰略之一,完善多層次
政策體系,持續將綠色低碳要求納入信貸政策指引,優化行業信貸政策,引導綠色資金投向。完善綠色金融重大項目庫機制,聚焦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加大綠色信貸投放。
交通銀行境內銀行機構綠色貸款8709.98億元(人民銀行A3327報表口徑),較上年末增加489.56億元,增幅5.96%。其中清潔能源貸款2396.44億元,較上年末增加343.91億元,增幅16.76%,生態環境貸款452.41億元,較上年末增加72.10億元,增幅18.96%,上述兩類貸款增幅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幅。
另外,郵儲銀行綠色貸款余額6930.9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66%,增速持續多年高于各項貸款平均水平。
在創新推出綠色信貸產品方面,農業銀行在半年報中提及,該行推出“國有林場貸”等特色產品,優化推廣智慧畜牧、智慧林業等場景,拓展“三農”綠色發展融資渠道。
郵儲銀行則積極推進綠色金融業務,加大綠色制造、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節能環保等領域信貸投放,同時,該行還落地全國首筆“ESG貸款+保險”、東盟在桂企業首筆ESG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業務。截至6月末,該行綠色批發貸款較上年末增長10.19%。
綠色金融產品體系更加多元,
創新推出ESG等主題產品
在綠色信貸規模持續攀升的同時,國有六大行亦在逐步探索多元化多層次綠色投融資產品體系,不斷豐富綠色金融工具箱。
綠色債券方面,工商銀行通過
香港、新加坡及倫敦三家境外分行成功發行等值17.4億美元的全球多幣種“
碳中和”主題境外綠色債券,進一步拓寬綠色金融的國際化融資渠道;農業銀行則積極承銷發行綠色債券,開展綠色債券投資,截至2024年6月末,該行自營綠色債券投資規模為1491.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3%;中國銀行上半年承銷境內綠色債券發行規模983.70億元,居中資同業第一,承銷境外綠色債券發行規模91.77億美元。
建設銀行聚焦綠色低碳轉型投融需求,上半年參與承銷境內外綠色及可持續發展債券37期,發行規模折合人民幣約594.94億元。其中,參與承銷綠色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20期,承銷規模58.44億元,帶動發行規模201.66億元;參與承銷綠色及可持續發展境外債12期,發行規模折合人民幣約288.28億元;參與承銷綠色金融債5期,發行規模約105億元。
交通銀行積極應用國際綠色金融標準,成功發行符合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的綠色金融債券50億元,自2016年以來累計發行綠色金融債券1150億元;郵儲銀行根據《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配合打造符合國際標準、領先國內
市場的綠債指數基金,助力境內綠債市場發展。
此外,在產品服務上,農業銀行上半年運用綠色銀團貸款、綠色并購貸款、綠色資產證券化等投行產品服務,為綠色行業及客戶提供融資超2100億元,同比增長30%,重點支持清潔能源、污染防治、綠色產業升級等領域。
中國銀行副行長張小東在今年上半年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在綠色金融方面,中國銀行持續做好產品服務創新,豐富綠色保險、綠色股權融資、綠色租賃、綠色資管等產品服務,提升綜合化綠色服務規模。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積極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等國際會議,參與國際綠色金融標準制定。
事實上,除了銀行本身,銀行旗下子公司亦為綠色產品體系多元化發展而發力。比如,農業銀行旗下的農銀金租制定綠色租賃發展規劃,把環境、社會和治理要求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截至2024年6月末,綠色租賃資產余額693.55億元;農銀人壽綜合運用股票、股權、債券等金融工具,直接或間接參與水電、光電、新材料等投資,上半年新增綠色相關投資1.6億元;農銀投資將綠色低碳作為重點領域,推動ESG理念融入投資流程,積極打造綠色債轉股投資品牌,截至2024年6月末,自有資金綠色投資余額409.2億元,占公司債轉股投資余額的36.3%。
隨著“雙碳”戰略的持續推進,ESG理念重要性愈發凸顯,大行作為國內ESG發展的先行者和領跑者,在ESG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從上半年表現看,工商銀行承銷各類ESG債券66只,為發行人募集資金2411.63億元;農業銀行旗下農銀理財持續推出ESG主題理財產品,上半年新發行ESG主題理財產品20只;交通銀行旗下交銀理財通過發行ESG綠色相關主題產品、債券投資等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流向綠色、低碳領域,上半年ESG綠色相關主題產品余額合計131.61億元,產品形態包括封閉式與開放式產品,同時ESG綠色相關債券投資余額164.1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0.67%;郵儲銀行創新提出“ESG+氣候+保險”綜合貸款模式,發放全國首筆“ESG氣候金融貸”。
建設銀行副行長王兵在上半年業績發布會上表示,近幾年來,建行完整、準確、全面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推進高質量發展,將ESG要素全面融入了我行戰略管理和經營管理,有效統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帶動當期業績增長和長期可持續發展。下一步會將ESG工作與做好五篇大文章有機結合,對標最新監管導向和政策要求,前瞻部署ESG數據基礎和
碳排放信息系統建設。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持續深化綠色運營理念
在切實優化綠色金融相關政策制度上,國有大行亦是發揮頭雁作用,有力支持綠色低碳產業發展。
比如,農業銀行強化政策引導,將綠色低碳要求納入年度信貸政策指引、“三農”信貸政策指引和普惠金融信貸政策指引,統籌支持鄉村振興、普惠小微和實體經濟綠色轉型。制定并持續優化農業相關、采礦、油氣、新能源汽車、生物多樣性保護(種業、林業等)、能源(風電、太陽能發電等)等相關行業信貸政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交通銀行上半年研究推動轉型金融相關工作,明確轉型金融發展總體思路,積極利用綠色金融標準或轉型金融標準,加大對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的信貸支持力度。
中國銀行緊扣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持續完善綠色金融規劃、行動方案和具體政策“1+1+N”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已形成涵蓋加強考核激勵、優化經濟資本成本管理、差異化授權、配置人事費用等 13 個方面的政策支持包,搭建起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四梁八柱”。
結合自身實際,國有六大行亦在多個重點領域展開綠色低碳相關工作。例如,工商銀行依托自主研發的
碳足跡管理數據統計系統,收集碳排放數據、排放設施、監測設施等三大類數據,分析節能降碳潛力和實施路徑。結合自身實際在科技基礎設施、建筑基礎設施、日常辦公、重點用能設施等四個領域重點開展節能降碳工作。
農業銀行推行綠色辦公、推進綠色用能、實施綠色采購,在采購實施中優先選用節能環保設備。
農業銀行副行長張旭光在上半年業績發布會上表示,農行下半年將大力服務綠色轉型,積極支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基礎設施的綠色升級,生態保護修復和利用,資源循環利用等重點領域。
另外,建設銀行不斷提升綠色運營能力,通過推廣綠色辦公、倡導綠色服務和綠色采購、推進綠色網點和綠色數據中心建設等舉措,持續打造綠色低碳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