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IFS)、Climate & Company、中德金融經濟中心(SGC)與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投融資專業委員(CIFA)共同主辦的“可持續權益類產品與可持續信息披露”主題研討會于在法蘭克福金融管理學院成功召開。
本次研討會是GIZ“中德氣候變化合作 - 氣候伙伴關系”項目支持下的“中德可持續金融產品與實踐專家系列對話”的第三場主題研討活動。繼今年3月舉行的啟動研討會,5月開展的“可持續債務類融資工具與產品研討會”和9月開展的“可持續保險類工具與產品”之后,本次會議聚焦可持續權益類產品與可持續信息披露,關注并分享歐盟、德國和中國在
市場實踐中通過可持續權益類投資產品和創新解決方案支持實體經濟的綠色低碳與氣候韌性轉型,以及各轄域在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領域的相關
政策現狀和下一步趨勢。
本次研討會由法蘭克福金融管理學院、中德金融經濟中心(SGC)聯合主席Horst L?chel教授主持,并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經濟、就業與社會保障部部長Thorsten Giehler共同致歡迎辭。來自中、德及歐洲國際組織、金融機構、行業協會、學術機構及智庫等十多位專家們分享了相關洞察見解并開展了深度討論。
主旨發言環節中,中國
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總會計師,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秘書長朱慶鋒分享了中國可持續權益類投資的現狀、實踐與案例并展望未來。他指出,中國可持續權益類投資呈現市場規模持續增長,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投資主體和策略日益多元化的特點。展望未來,隨著ESG信息披露要求日益嚴格,ESG監管體系不斷完善,ESG投資的真實性與有效性將進一步得到保障。此外,中國將不斷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特別是在金融、教育和科技等領域放寬外資準入條件,有助于吸引更多外資參與中國可持續投資。與此同時,可持續投資市場產品將呈現多元化與細分化的趨勢,為廣大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有助于分散投資者的風險,提高投資者的收益。總之,ESG投資理念加快普及,綠色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提升,綠色低碳轉型投資需求巨大,預計未來幾年內,中國ESG投資市場規模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
黑森州經濟部法蘭克福金融中心評估官員Aron Kamm博士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討會的重要意義,他強調目前不僅需要撬動金融行業巨大的金融資本,更需要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到可持續投資的行動中。黑森州政府在可持續金融領域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不僅關注黑森州的綠色轉型,同時也在資金和人員的動員方面為整個德國的綠色事業提供支持。德國一直致力于在歐洲的綠色轉型中起到領導作用,但當前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第一,監管政策和框架需要得到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以便不同的公司識別適用于自己的監管政策,防范“洗綠”;第二,不斷推出的新的監管框架與現有的框架會有存在沖突的情況;第三,當前的數據的可獲得性較差,加大了數據標準需求的難度。最后,他指出,當前可持續金融的持續完善仍需要全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教育和能力建設方面。需要來自大數據與金融科技的發展與支持,加強創新與合作,使可持續金融得以落地。
第一環節:可持續權益類產品
IFS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程琳主持
法蘭克福學院–聯合國環境署(UNEP)氣候與可持續能源金融合作中心主任Karsten L?ffler提到,金融行業是綠色轉型與低碳
減排的推動者,在此過程中設定和量化目標是關鍵。當前一些PE、VC等金融機構都已經成立了相關的基金,推進在德國以至于在歐洲的氣候轉型事業。但在這個過程中,依然有
問題需要我們關注與解決:首先,決定以何種指標、用何種方式去衡量風險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投資組合設計中,如何檢測與衡量
碳足跡、用何種貨幣去計價、在投資組合中設置何種的占比權重等;又例如,在氣候物理風險領域中,應如何量化所造成損失、如何保證保險公司保費計算的合理性等問題。其次,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最終落實到技術層面上,但目前相應技術上仍未有較為顯著的進步。
Climate & Company高級分析師Raphael Tietmeyer博士介紹了與德國教育部合作推進的一項轉型投融資相關研究工作。該研究首先參照國際基準對項目進行篩選,例如會注重項目是否符合歐盟監管規定,并運用MSCI等指數作為篩選參考。同時,研究也會不斷跟蹤與衡量公司的數據和業績。如果在與企業交流的過程中獲取到了有用的信息,也會向監管機構進行反饋。
德意志交易所集團高級副總裁Achim Stefan Karle分享了指數類產品和衍生類產品的新進展。德交所作為證券及
衍生品市場服務供應商,是為了滿足市場上投資者的需求而開發產品。德交所從2018年開始研究并陸續嘗試發布指數類和衍生類產品。他指出,關于ESG指數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指數產品和基準的差異。例如,用MSCI的基準和用ESG指數調整過的基準進行比對時,需要解釋區別并確定使用哪種基準做投資才更有利于投資者。
國家開發銀行(CDB)業務發展部高級專家徐暉女士強調綠色發展和ESG披露一直是國家開發銀行關注的重點。目前來講,國家開發銀行是國內金融機構中綠色貸款數量最高的一家銀行,主要投資的領域包括綠色
交通、綠色能源轉型、基礎設施以及環境修復與整治等。她重點介紹了國家綠色發展基金以及國開行在其中參與的工作。2020年7月,財政部聯合長江沿線11個政府以及國內最主要金融機構以及能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了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目前正式運營中。國開行也參與其中并在基金運作中承擔三個角色:一是作為出資人,國開行已累計投資28億人民幣并承諾共投資80億人民幣;二是作為基金董事會成員以及基金管理公司董事會成員,國開行分別參與了公司治理與投資決策;三是作為貸款機構,其衍生的子基金在基礎設施及綠色能源貸款領域中與基金密切合作。
華夏銀行董事會辦公室主任于國慶指出,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需要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的共同發力。目前在微觀的項目層面,針對主動的可持續投資缺乏激勵,如何有效通過激勵或約束機制激發微觀層面可持續投資的需求值得關注。他還詳細介紹了中國的商業銀行如何開展權益類產品的業務。在當前國家引導商業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發展權益類產品政策優惠與激勵的背景下,華夏理財推出了ESG指數產品和基金產品,建立了可以每天對每個上市公司進行ESG評分的評估模型。同時在ESG產品中,華夏理財通過權益指數、私募股權結構化、部署增強等方法,建立了可持續權益類投資的產品池。
第二環節:可持續信息披露
Climate & Company高級分析師Sven Remer博士主持
IFS國際合作中心主任程琳強調了可持續信息披露作為可持續金融五大支柱之一的重要意義,作為重要的一種市場工具,有助于投資者對資本市場樹立信心,積極參與投資活動,刺激資本的流動。在披露可持續信息時,需要著重考慮以下幾點:首先是需要確保不同機構披露的數據具有可比性;其次是指數的開發需要客戶的數據支持,增加投資者信任度;最后是提升披露政策與國際倡議和準則的可比性。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中節能衡準科技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綠色金融業務總經理,中國氣候投融資委員會代表白紅春介紹了中節能在過去幾年的重要工作,包括參與中國政府部門如央行、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等建立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的工作,并參與企業相關的實踐。此外,他還強調了清晰的披露標準、政府強有力的監管與企業自身能力建設的重要性。
Climate & Company高級分析師Raphael Tietmeyer博士總結了歐盟對于披露標準要求的最新進展。他指出,歐盟當前披露標準已覆蓋9個行業,且到2026年覆蓋范圍將繼續擴大。規模較大的企業當前已經在進行披露或準備工作,但中小企業披露難的問題在全球范圍內同樣存在。為此,他指出了中德接下來可以探討經驗共享以交流合作解決此
難題的可行性。他建議繼續完善披露標準的可讀性,幫助中小企業更好地理解監管政策和要求。
法蘭克福金融市場協會,國際事務負責人于樂女士分享了德國與法蘭克福的相關動態。在國家層面,當前德國銀行均已加入銀行業凈零聯盟,設置了清晰的戰略目標以及轉型的時間表。在地方層面,ISSB與國際反洗錢機構在法蘭克福的成功落戶表現了德國金融市場動員的力量,也推動了法蘭克福整體在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增強。她指出歐洲可持續信息披露準則的落實現狀十分積極,但也出現了報告成本高的問題。最后她鼓勵歐盟境內的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到可持續披露的進程中來,早了解、早準備、早受益。
ISSB技術研究員Dianora Aria de Marco女士介紹了ISSB的最近動態。她表示,在財務信息披露方面,ISSB了解到不同監管地區的不同要求,解決了諸多挑戰以將其推廣到世界各地。她表示,ISSB應該繼續和CSRD等其他標準積極互動,在完善自身的同時推廣到更多地方。
在自由討論環節,嘉賓們圍繞微觀的行業實操、可持續及綠色金融能力建設、產品創新等維度展開交流。北京綠金院程琳詳細介紹了CASI有關背景、進展和主要培訓項目,并期待與德國和歐盟有關機構展開深入合作。與會者紛紛從自身與所在機構的角度談論了在可持續金融領域的已有成果與未來展望,均期待未來更加緊密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GIZ東亞區氣候變化領域聯合負責人、可持續金融項目主任祁嵐女士強調項目希望通過開展 “中德可持續金融產品與實踐專家對話” 系列活動,不斷加強各領域專家間在可持續金融議題下的國際合作與溝通。在當前雙方監管機構對金融產品或企業的可持續信息披露不斷提出新的監管要求的背景下,該對話平臺創建的溝通機制與增進共識是難能可貴且至關重要的。法蘭克福金融管理學院、中德金融經濟中心 (SGC)聯合主席Rüdiger von Rosen教授也介紹了SGC于2015年由GIZ發起建立,由中德兩國央行、金融機構和高等學院(包括法蘭克福歌德大學、法蘭克福金融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
浙江大學國際商學院)共同支持的平臺。SGC聚焦德國、歐洲和中國之間的經濟和金融等領域開展獨立研究,并通過系列金融、經濟與實體部門間的深度交流來促進中德雙方間的理解與合作。他希望該平臺能長期發揮溝通機制的作用,且未來會有更多德國或歐洲的金融機構參與到該系列活動中,分享可持續的商業實踐與洞見,法蘭克福金融學院也期望在教育領域承擔更多的工作。
至此,“中德可持續金融產品與實踐專家系列對話”本年度活動圓滿結束。敬請期待2025年系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