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地處
福建省東南部,海域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度約占福建省海岸線總長度的五分之一,海域10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可達8.5~9.5米每秒,年日照時長超2000小時。海洋資源優、風能資源足、光能資源好、核能空間大、儲能基地多、對外輸送快,這是漳州發展清潔能源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追“新”逐“綠”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秋高氣爽,天高云淡。在漳州市東山縣杏陳鎮詔安灣一側海域的灘涂水面,一個百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即將投運。作為福建省首個灘涂海上光伏電站,東山杏陳180兆瓦海上光伏電站把光伏發電與漁業養殖相結合,實現“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海域立體綜合開發。同時配套建設了一座110千伏陸上升壓站并配建18兆瓦/36兆瓦時的儲能系統,年平均可提供3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可節約標準煤9.02萬噸每年,
減排二氧化
碳排放約24萬噸。
望著一排排藍色光伏板鱗次櫛比矗立在海面上,可以想象的是,未來在這片海域,海洋能源利用和海洋資源開發都將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
漳州對于集中式光伏群的探索當然并不僅限于此,在漳浦鹽場廣闊無垠的藍色大海上,漳浦鹽場10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同步也在建設中。這一項目的加入也為漳州能源“藍色朋友圈”的擴大注入了新動能。
2024年是漳州清潔能源基地的先行建設期,各項新能源項目建設方興未艾。6月27日,隨著漳浦六鰲海上風電場最后一批風機的葉片開始徐徐轉動,漳浦六鰲海上風電場二期項目順利實現全容量并網,年上網電量超16億千瓦時,年節約標煤約50萬噸。作為全國首個批量化使用16兆瓦及以上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的項目,這是我國開啟的深遠海海上風電場建設的又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是福建優化能源結構,加快區域能源綠色轉型的又一力作。
以大規模海上風電為主力,海上光伏及新一代核電為支撐,以高性能抽蓄、先進煤電、新型儲能為調節,漳州清潔能源生產基地的建設正蹄疾步穩。截至目前,漳州地區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發電量占比分別達44.79%、24.25%,同比分別增長39.52%、49.34%。
而依據前期調查測算,到2035年,漳州地區及周邊海域核電、海上風電和光伏總開發規模可達7727萬千瓦。這一數字的達成,意味著漳州區域能源供應能力擁有更大探索空間,必將推動區域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增強電網輸配電能力,并帶動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的打造。
跨區互聯的清潔能源“高速樞紐”
有了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如何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確保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同時保持合理利用水平成為了新挑戰。
建設“省際互聯、區內堅強”的能源配置樞紐,是漳州電網的積極應答。
2022年9月,閩粵聯網工程正式投運。該工程在漳州云霄縣新建了1座直流背靠背換流站,通過兩回500千伏交流線路分別與福建電網和廣東電網連接,線路全長303公里,換流容量達200萬千瓦。
余缺互濟是閩粵聯網工程高效利用的核心。在新能源快速發展的當下,根據測算,“十四五”期間,閩粵兩省風電等新能源總裝機預計超過4000萬千瓦,在能源結構中所占比例大幅增加,隨之而來的是新能源消納壓力不斷增大。閩粵聯網的投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困難,這一工程促進互聯省份新能源消納,大幅降低了保障新能源消納的調節性電源建設成本。今年5月11日,閩粵聯網工程首次實現以200萬千瓦的滿功率輸電能力從福建向廣東送電。截至10月13日,閩粵聯網工程累計輸送電量91.63億千瓦時。其中,福建輸送廣東電量51.64億千瓦時,廣東輸送福建電量39.99億千瓦時。
在提升跨省跨區輸電通道輸送新能源能力之外,不斷建設堅強電網,完善電網結構,提升配電網可觀可測、可調可控能力對于擴大漳州新能源消納空間,推動以新能源孕育新產業也有著重要意義。
2024年6月,漳州市云霄縣作為全省唯一縣區入選國家能源局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縣。
以此為契機,新能源開發在云霄“風生水起”。今年上半年,云霄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已完成并網容量約70兆瓦,中核云霄陳岱漁光互補項目已完成并網12.1兆瓦,集中式光伏東廈、陳岱共35萬千瓦漁光互補項目已完成申報,可再生能源多元供能體系初具雛形。
在能源消費上,云霄縣以生活用能清潔化、
交通出行電氣化、生產方式綠色化為主要抓手,加快推進農村各領域電能替代,不斷完善農村配電網建設,擴大可再生能源終端直接應用規模,探索建設了一批新能源村級微電網、“光儲充檢放”一體化充電示范站及零碳園區,結合縣域實際,謀劃新能源多類應用場景,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商業化運營的模式。
窺一斑而知全豹,見一葉而知深秋。云霄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縣的建設是漳州智慧配網建設的三個示范推廣項目之一,在漳州市區、縣域,智慧配電網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
而放眼漳州全地區主網架構,如今,漳州地區已建成50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3座、22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29座、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108座。11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共355條,其中500千伏線路22條,總長度達到5794公里。2024年底,漳州還將投產五峰至長泰特高壓500千伏線路以及東山島第二通道。至此,漳州電網將正式邁入特高壓時代,主干網架形成南、北兩個“日”型網架結構,有力支撐服務清潔能源大樞紐建設,輻射粵、浙、贛、臺的重要能源樞紐藍圖已經繪就。
因地制宜推動能源產業鏈式發展
東山土地資源稀缺,如何破解產業發展空間制約?——集中力量,發展新質生產力,把優勢產業鏈鍛造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感受到漳州乃至福建海上風電產業加快發展的“脈搏”,東山立足海島、優質硅砂資源稟賦,布局新材料新能源產業。
走進東山臨港產業園,在10萬平方米廠房內的臥式生產線上,太陽海纜(東山)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張金武正目不轉睛地盯著大屏上密密麻麻的各種參數。雖然整條生產線已經實現全自動運行,但是在張金武看來,這是一條“含智量”“含綠量”“含金量”極高的生產線,必須保證機器安全穩定運行。
福建海上風電資源得天獨厚,然而在整條海上風電產業鏈中,福建唯獨缺少海纜生產。瞄準
市場空白,2023年6月在東山臨港產業園第一條“福建產”海纜生產線“出生”了。作為海上輸電的“血管”,這一改變不僅彌補了福建生產海纜的空白,更補強了海上風電這一未來高增長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向新”不僅于此,東山縣未來將在太陽海纜碼頭成立集運維中心、數據中心、調度中心和備件倉儲中心于一體的綜合型海上風電運維基地,以匹配漳州區域內海上風電規模增長需求。
而同是在漳州東山臨港產業園內,旗濱
玻璃、一道新能源光伏組件等龍頭企業憑借漳州絕佳的優質硅砂資源,將“一粒砂”發展成為一條百億產業鏈,帶動產業集群升級,逐步形成“規模化、集約化、園區化”光伏產業新格局。如今,旗濱玻璃生產的光伏玻璃不僅遍布中國,在美洲、歐洲、亞洲等多個地區,旗濱光伏玻璃亦在全球貿易的大舞臺上大放異彩。
跳出東山看漳州。在漳浦縣,集設計研發、生產制造、檢測試驗、運營運維的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目前已經實現部分投產,補全海上風電產業鏈。
以點帶面、連面成片。漳州將通過清潔能源這一“支點”,撬動能源產業鏈和創新鏈協同發展,加速新能源上下游產業鏈延伸布局,形成能源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模式,打造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能源核心樞紐。根據測算,漳州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可帶動風、光、儲裝備制造全產業鏈總產值約5500億元,建設安裝企業總產值約2200億元,新能源產業年均產值達到77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