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9日,以“全球合作綠色未來”為主題的2024年明珠灣國際氣候投融資大會在廣州南沙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
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在“綠色絲路與國際合作暨‘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國際研討會”專題
論壇發表演講時表示,現階段解決全球碳中和
問題面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關鍵材料國際更進一步合作、形成雙碳行動支撐體系等三方面的挑戰。
賀克斌表示,通過基于大數據的全球高分辨率
碳排放分析,可以看到全球從1970年以來,陸地、海洋和
航空的二氧化碳排放還是在快速增長,尤其是火力發電、
鋼鐵和
水泥這三個重點行業,從1990年到2020年的工廠數量分別從13000家、1600家和900家增加到33000家、2500家和2600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分別增加了76%、150%和190%。
此外,從全球能源可持續性評估角度來看,低收入國家能源需求的滿足,可及性和可支付性是可持續性的最大短板,中等收入國家(南亞,中東,東亞)的共性問題表現為能源清潔度過低,歐洲和北美等主要由高收入國家組成的地區,目前距離實現SDG7(聯合國提出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的瓶頸在于能源清潔性的進一步提升。
“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占全球人口44%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能源可持續性上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與代表著發達國家的OECD國家在能源可及性,清潔度和能源效率上仍然存在差距。”賀克斌說。
對于在現階段充分發揮能源可持續性,來解決全球碳中和問題,賀克斌認為有三方面的挑戰:
一是關鍵核心技術創新。2050年全球實現凈零排放的關鍵技術中有50%目前尚未成熟,這意味著將有大量新技術和新裝備的合作,其中中國可以發揮非常大的作用。目前全球新能源技術產能分布里,中國大部分的貢獻率都在一半以上,太陽能已經達到85%以上,在國際合作中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新能源產業供應鏈的關鍵材料需要國際更進一步的合作。數據顯示到2040年未來支撐關鍵材料的重要礦產開采需求量,幾乎相當于2020年煤炭的開采量,這就要求在能源分布和有效利用上需要進一步提高國際合作水平。中國在面向新能源的各種關鍵材料的開采、煉制和后續產品化方面,基本都在全球前三位,在未來的發展中可以發揮關鍵作用。
三是形成雙碳行動支撐體系,全球碳
市場的對接是未來非常重要的合作話題。現在正在形成歐盟的電池法、邊境調節稅、美國的通脹法等,如何形成國際的互聯互通,形成全球的合力,特別是實現全球主要產業
碳足跡核算共享和方法聯通,以及最終標準和規則的接軌,來解決未來轉型過程中的關鍵材料和關鍵裝備問題,是要求全球共同合作來完成的關鍵領域。
據悉,本屆大會圍繞如何利用氣候投融資推動共建綠色絲路、賦能新質生產力以及促進能源綠色轉型等主題展開探討,由新華社品牌工作辦公室、新華通訊社廣東分社和中國經濟信息社共同主辦,邀請了全球氣候投融資領域相關部門負責人、金融機構、重要企業代表以及專家學者共聚南沙,共謀綠色發展的國際合作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