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簡介
湖州市是兩山理念發源地,是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湖州積極開展“碳效+”數智生態價值實現機制研究實踐,以碳排強度評價小切口,建設“工業碳效碼”雙碳支撐服務平臺,打造“碳達人”居民普惠數字減碳應用,創新區域環境權益價值實現路徑,貫通生產生活兩大領域,聯動居民綠色行為
減排量交易,為工業企業碳效等級改善提供多元
碳匯供應方,構建城市級生態價值實現機制,推動湖州全面增綠減碳。
二、主要舉措
(一)碳計量,數字賦能精準測控。打造時效、精準、經濟的綜合碳計量體系。通過整合多部門數據,構建基于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排放因子法的碳場景數據倉,實現精準
碳排放計量監測。分析企業用電數據,建立差異化的電碳耦合因子模型,進行實時折算,提供動態監測預警。部署高精度傳感器網絡,利用云計算技術實現火電廠碳數據的實時測算。
(二)碳效碼,數字化引領企業綠色轉型。構建企業綠色發展的導航圖。創新碳效碼體系,通過“碳排放量、碳利用率、
碳中和度”評估企業的碳效水平,整合各類能源數據,打造可視化碳治理駕駛艙,為企業提供多維度綠色評價,協助政府一屏掌控并指導企業
節能降碳。
(三)碳達人,數字積分驅動全民綠色行為。激發個人綠色行為的活力。推出“碳達人”應用,通過
碳普惠積分制度鼓勵市民加入綠色生活,設置積分獎勵機制。同時創新區域減排量交易機制,編制戶用光伏發電和電動汽車減排量核算標準,開展碳匯交易,助力全社會低碳轉型,實現綠色共富。
(四)碳紅娘,數字平臺助力綠色金融與能源交易。搭建綠色產業供需橋梁。聯合
第三方節能服務商,對高碳低效企業實施清單化管理,提供節能診斷服務,實現節能改造全流程管理。與省銀保監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互聯互通,簡化綠色金融申請流程,將“碳效碼”評價結果納入授信全流程,優化融資條件。對接
浙江綠電交易系統,提供全方位交易服務。
三、應用實效
(一)碳計量,夯實碳數據基礎。歸集企業各類用能數據1100萬條,實現全省41個行業、11個地市碳排放全景監測。湖州3594家企業電碳因子。實現大型燃煤電廠碳濃度精準監測,年監測量達800萬噸。
(二)碳效碼,促進行業低碳轉型。碳效碼精準企業碳畫像。工業碳效碼惠及浙江49345家規上工業企業,顯著實現工業領域低碳轉型。依托碳效評價,完成81項綠色化改造項目,節省標煤2.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4萬噸。
(三)碳達人,助力居民綠生活。湖州碳普惠平臺覆蓋300多萬居民,收集1800萬條數據,發放碳積分130.8萬分,支持多個大型活動實現碳中和。
(四)碳紅娘,消除信息不對稱。促成湖州地區303.18億元綠色金融貸款,助210家企業參與綠電交易,削減140萬噸碳排放。推行“碳效+能效”服務,改進9817家高碳低效企業,完成108個綠色技改項目,形成多項碳普惠
方法學。
四、特色亮點
(一)多源集成碳數據倉,打破政企數據壁壘。通過整合經信、發改、生環、統計多部門數據,形成統一數據接口,進行實時多維度碳排測算。與各類數字經濟門戶、政府、企業側平臺打通,為
碳管理、碳考核提供一體化數字平臺,打破數據壁壘。
(二)創新“碳效碼”體系,實現多跨協同。構建“碳排放水平”“碳利用效率”“碳中和進程”三個標識于一體的工業碳效智能對標體系。顯示企業碳效等級,年度動態更新。創新“碳效碼+企業碼”雙碼融合,將碳效結果運用到綠色工廠星級評定、“畝均論英雄”等多維評價體系中,為企業刻畫立體“碳畫像”。
(三)貫通綠色權益,打造
市場化普惠機制。制定方法學將綠色行為發電量轉換為核證減排量,匯集小而散減碳量,為公共機構等綠色示范主體提供規模化碳匯,構建起碳資源的“零存整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