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9次締約方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9次締約方大會的召開再一次讓人們的目光聚焦在以二氧化碳(CO2)為代表的溫室氣體之上。在出席華沙氣候大會之前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中國在沒有得到國際任何資金、技術轉讓支持的情況下,一直積極采取實際行動踐行
減排計劃?!笆晃濉逼陂g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減少了15億噸二氧化碳,“十二五”前兩年又減排了3至4億噸二氧化碳。
溫室氣體減排在給企業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不斷催生新的
市場和需求。在數萬億減排市場“誘惑”下,一些新的產業和平臺也由此逐步發展起來。
對于很多人來說,
碳交易其實是個很高深的詞語。二氧化碳一直以來是一種天然的免費資源,碳交易是把這種免費資源變成付費資源,并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整個系統的設定是基于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量控制和對排放者強制減排的約束。因此碳交易本身是一個虛擬的市場,它靠
政策法律的強制才能建立和壯大。
通過政策的規定,政府希望傳遞給企業一個信號:排放二氧化碳是有成本的。這樣企業就會想方設法地降低成本,減少二氧化
碳排放。引入碳交易機制,其實是希望通過一種市場機制為企業尋求更靈活、更低成本的減排方式。
在這個體系下,一些公司為了將得到的配額出售獲利,可以采用更清潔的技術進行生產;另一些公司為了節省購買配額的資本,也會選擇其他可替代的清潔能源。這樣循環的結果就是,碳排放量得到控制,資本也得以活躍,碳交易逐漸成為一個“新興市場”。同時一些先進企業,如果前期實施了大量的技術改造,到一定階段,就可以進行最優化選擇:是繼續投資技術改造,還是從市場購買碳
排放權?從新開辟的選擇空間中,企業就可實現減排成本的最佳組合。
通過發展這套系統,其實是把經濟手段引入到環保中。通過把環境要素換算成錢,用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兩個杠桿,調動企業和社會各相關群體的積極性,促進大家去改進技術,淘汰落后過剩產能,降低減排成本,增強競爭力,最終實現可持續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