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南亞
市場,中國新能源車企通過為當地建立產業供應鏈、培訓本地工人等方式贏得市場認可;在歐盟市場,中國家電企業實施產品全生命周期的
碳排放管理,將綠色理念融入業務各個環節,以獲得市場準入以及產品競爭優勢……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度日益提升,ESG已成為企業無法忽視的重要議題。構建中國特色ESG話語體系,已成為中國企業獲得市場準入、與海外市場溝通、提升國際影響力、獲得轉型資金的重要途徑。
打動海外客戶
獲得增長動能
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ESG表現已成為它們在海外市場立足的著力點。“一些新能源車企在東南亞投資建廠時,幫助當地搭建起供應鏈,培訓本地工人,與所在社區實現共贏,企業因此享受到當地政府的補貼,還形成了獨特的品牌價值。”中
節能皓信副總經理呂煥來說。
“我們在國際投標過程中深刻感受到,越是中高端市場的客戶,越重視投標方ESG體系建設和ESG報告質量。”中工國際董事長王博說,公司60%的業務在海外,中工國際自2012年起每年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從2023年起,公司將社會責任報告所關注的S議題擴展為E、S、G三大議題,并且發布中英雙語版ESG報告。
講好ESG中國故事,已成為提升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并從市場準入、競爭力、融資優勢等方面對企業產生影響。
在市場準入與競爭力方面,呂煥來表示,以家電行業為例,有企業將產品
碳足跡的綠色管理融入產品設計、生產、循環回收的業務環節,其產品最終獲得歐盟對電器產品性能的A+++級
認證,在歐盟市場銷量實現翻倍增長。“企業將ESG與商業模式相結合,能形成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呂煥來說。
“企業要適配海外投資環境,ESG評級高的企業更有能力應對海外的環境和社會風險,確保業務的合規性。同時,ESG評級還與企業融資能力正相關。”中科星圖總裁邵宗有說。
隨著全球ESG投資和可持續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企業爭取更好的ESG評級表現有助于增強融資優勢。
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PRI)網站顯示,截至2024年9月,全球共有5384家企業和機構加入PRI,數量較2020年底增長76%。業內人士稱,全球可持續金融的資產規模已超過30萬億美元,投資者越來越重視通過ESG標準選擇投資項目。
而ESG主題的指數型基金已成為全球投資者主要投資工具之一,其投資決策取決于企業ESG評級。有研究顯示,在目前國際ESG評價框架下,A股上市公司ESG評級整體偏低。在明晟(MSCI)和富時羅素(FTSE)的評級體系下,ESG評級表現處于領先及平均水平的中國上市公司數量較少,不利于中國上市公司吸引國際投資者。
構建ESG話語體系
我國正從政策
法規和機構實踐等方面,推動構建中國特色ESG話語體系。
2024年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探索開展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評價。我國2024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公司法,其中提到公司從事經營活動,應當充分考慮公司職工、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社會公共利益,承擔社會責任。
2024年以來,滬深北交易所發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指南》,財政部等9部門印發了《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試行)》,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編寫發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工作指南》,我國ESG信息披露準則體系不斷完善。
針對央國企,國務院國資委積極出臺ESG政策文件,指導國有企業踐行ESG理念。國資委研究中心2024年立項《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評價體系研究》課題,構建適合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實際的ESG評級體系,并開發“1+N”央企ESG-ETF指數體系。在評級評價方面,課題組基于國際主流評級規則,加入了黨建治理、供應鏈安全、科技倫理和氣候變化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議題,分行業逐一識別核心議題,形成了本土化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評價體系,初步評價結果與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具有較高權威性和廣泛認可度的MSCI評級分布基本一致,但評級結果中樞整體上移。
在投資指數方面,課題組以ESG評級結果作為負面剔除工具,將ESG評級得分作為主要因素納入“1+N”指數體系編制。通過回測三年數據發現,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表征性指數,即“1+N”指數體系中的“1”的年化收益率在7.14%至8.65%,展示了這套評級體系能夠為ESG投資提供參考。
呂煥來表示,中國特色ESG評級體系應既符合國際標準,又結合本土實踐,幫助企業獲取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通過ESG信息披露,我們可以把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實踐轉化為國際投資者能夠理解的語言,從而更好地傳遞中國企業的價值。我們還可以挖掘中國企業在共同富裕、綠色技術創新、鄉村振興和員工福利等指標方面的價值。這些方面與國際ESG評級體系有所不同,它們能夠幫助我們塑造出區別于歐美企業的獨特敘事。”呂煥來說。
蘇州工業園區城市發展研究院2024年12月發布了面向區域的ESG評價標準《經濟技術開發區環境、社會、治理(ESG)評價通則》,其中設置了39個基礎指標和14個特色指標。這些特色指標體現了中國特色并結合了園區實踐,如在社會維度設置的“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國家戰略支持情況”“公益活動資金投入”等二級指標,在治理維度設置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成功率”“守信激勵主體占比情況”“數字園區治理建設情況”等二級指標。
“我們在設計整套指標體系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如何與GRI、ISSB、TCFD等國際標準接軌;同時,納入了制度與機制創新、法治建設與安全、國家戰略支持情況等指標,充分體現了國情特色和園區的產業特點。”蘇州工業園區城市發展研究院ESG研究中心副主任顧問徐蓉告訴記者。
提升中國特色
ESG話語體系影響力
加強國際合作是推動中國特色ESG話語體系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王博認為,構建中國ESG評級標準,需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充分考慮利益相關方、企業社會責任,充分理解不同國家的社會環境、法律體系等。同時,要結合中國特色,重點將共同富裕、鄉村振興等本土實踐融入評級框架。
ESG數據的可靠性是ESG評級權威性的基礎。邵宗有提到,可以通過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增強ESG指標數據的采集效率和權威性。講清楚數據的來源和采集方法,提升可信度,才能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政策支持和宣傳推廣也是提升中國特色ESG話語體系影響力的重要手段。蘇州工業園區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文杰表示,相關部門應為企業提供更多便利條件,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ESG發展環境。同時,應積極推動金融機構參與ESG投資、推動ESG產品創新,使得中國特色ESG評級體系在資本市場得到廣泛應用。
“中國特色ESG話語體系影響力的建立依賴于合理的反饋機制,可以讓地方政府和綠色金融兩股力量推動形成正反饋,讓ESG表現好的企業獲得更多激勵。”李文杰說。
金融機構正在積極探索構建中國特色ESG投資路徑。國泰基金總經理李昇介紹,公司已將可持續發展納入戰略規劃,通過自主搭建綠色金融評價體系、推動上市公司綠色轉型、接軌國際責任投資標準等措施,積極探索中國特色ESG投資路徑。國泰基金旗下相關產品為投資者提供了參與綠色產業投資的工具。
匯華理財總經理王茜介紹,匯華理財在搭建投研框架時將ESG嵌入評估體系,在內部信用研究和權益研究中涵蓋ESG量化指標,如碳排放強度、資源利用率等,形成了多維度的投資篩選標準。“另外,我們會對白名單企業進行動態評估,當一家企業的ESG評分發生變動,我們會即時調入或調出。”王茜說。
呂煥來認為,構建中國特色ESG話語體系,需要將強制性政策和市場激勵政策結合起來。例如,可以引導金融機構將ESG評級結果與綠色信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相結合,從而降低綠色技術升級的融資成本。在提升中國特色ESG話語體系全球影響力方面,我國應積極參與國際上與ESG相關的數據標準制定(如碳排放因子數據庫建設),掌握綠色技術的話語權,幫助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中從規則的適應者轉變為標準的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