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提出“雙碳”目標五周年,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能源結構如何實現轉型升級?在核工業領域,中核集團提出四大“硬核”技術。
“過去鈾礦開采‘動土傷山’,如今我們讓礦山‘呼吸’起來?!敝泻思瘓F首席科學家、中國鈾業總工程師蘇學斌介紹,“國鈾一號”示范工程首創“雙工藝并行”的綠色地浸采鈾技術體系,采用原地開采創新模式,運用精準化學萃取技術,將傳統“開山掘地”的鈾礦開采轉變為溫和“液態循環”,實現生產過程零礦渣排放、零地表擾動,礦區植被完好率保持100%,推動中國天然鈾產業邁向綠色低碳新紀元。他還透露,于2024年7月12日開工建設的我國規模最大天然鈾產能項目“國鈾一號”示范工程,今年下半年將生產出第一桶鈾產品。
“曾經國外商業管制清單上的技術,我們已經全部實現了國產化,技術實力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敝袊藙恿υ骸俺家惶枴笨傇O計師黃彥平表示,全球首個超臨界二氧化碳余熱發電示范工程由中核集團牽頭建設,該技術以超臨界二氧化碳為循環工質,發電效率提升五個點以上,系統體積縮小50%,在工業余熱回收、儲能發電等領域潛力巨大,為中國能源結構優化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中核集團
河南新華五岳抽水蓄能發電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賈彥博介紹,作為中核集團首座投運的“綠色充電寶”,河南新華五岳10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每年可消納清潔電能8.57億度,相當于減少29.14萬噸二氧化
碳排放,有效提升電網調
節能力。項目建設中融合數字孿生技術與智能運維系統,打造全生命周期綠色建造樣板,并通過“生態補償+就業幫扶”模式,帶動地方就業超2000人次,完成周邊生態修復面積超500畝,實現生態與社會效益雙贏。
“到2030年,全國30%核電基地將實現蒸汽外送,年替代燃煤超千萬噸?!敝泻思瘓F田灣核電二廠廠長張祥貴介紹,2024年6月19日,我國首個工業用途核能供汽工程——中核集團“和氣一號”正式投產。項目利用田灣核電站3、4號機組二回路主蒸汽,經蒸汽轉換設備生產工業蒸汽,通過長輸管網將蒸汽輸送至連云港徐圩石
化工業園區。截至目前,項目已持續安全穩定運行約7000小時,供汽量超240萬噸。
張祥貴指出,該項目每年為
石化基地節省70多萬噸碳排放指標。每年減少標準煤消耗約為40萬噸,等效減少污染氣體排放約107萬噸二氧化碳、184噸二氧化硫、263噸氮氧化物。每年相當于植樹造林2900公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