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綠色是美麗中國的鮮明底色,在碳達峰、
碳中和的背景下,“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增加含“綠”度、降低含“碳”量,促進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同增長,關鍵在機制。只有提供了全方位、多層面的機制保障,才能更加充分地激發和樹立全社會的“綠色思維”,引導各類主體主動融入“綠色行動”。
建立健全綠色發展機制有三條路徑。在社會層面,通過消費激勵、財稅支持等機制,建立公眾對綠色低碳發展的廣泛共識和積極意愿,更好地營造消費“助推力”;在產業層面,通過產業融合和創新機制,能夠挖掘出綠色發展的新場景和新動能,塑造推動產業轉型的綠色“驅動力”;在
政策層面,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可以作為重要的抓手,不斷充實“工具箱”,更好地發揮政策“牽引力”。
路徑一:完善激勵機制,激發綠色低碳發展活力
鼓勵消費升級,提高換質換能的綠色“效益”。讓綠色低碳成為一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打通生產和消費環節的價值鏈條,算好“經濟賬”,才能把低碳轉型與消費升級二者緊密結合起來,讓生產者主動采用新型的技術設備,讓消費者主動購買綠色產品。上海在2025年初就啟動了家電家居以舊換新,并且配合“上海綠色消費季”、“五五購物節”等系列活動來提高提振消費動力。特別是上海在“國補”范圍之外,又進一步結合本地民生需求,把補貼范圍進一步拓展到7大類“綠色”產品,包括
建材、照明、適老化改造等方面,補貼的范圍和力度都達到了歷年最高水平,相關舉措能夠直接促進“綠色消費”的升級。
加大財稅金融支持,提升產業發展的綠色“效能”。政府發揮產業引導功能,對
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發展加大專項資金支持力度,加大專項債和超長期國債的資金安排,鼓勵采購綠色建材、新能源車等綠色產品。引導社會資本設立“
交通+”、“工業+”等領域的綠色低碳產業基金,鼓勵符合條件的低碳項目加快走向REITs
市場,這樣可以為“綠色項目”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和項目盤活路徑。此外,綠色融資對企業的支持也十分重要,支持在滬金融機構為綠色低碳“硬科技”企業和中小企業推出綠色信貸方案,通過發行綠色債券拓寬融資渠道。
發揮市場功能,提高資源配置的綠色“效率”。利用市場機制不僅可以推動資源的高效配置,還能充分發揮對新能源、碳資產、綠色產品的定價機制,以市場的“無形之手”來調節供需關系,提升效率。2024年10月,為促進綠色能源生產消費的市場體系,《上海市綠色
電力交易實施方案》正式發布。上海具有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上海電力交易中心等機構和資源優勢,在新型儲能、“光伏+”、清潔電力加快應用的同時,還需要積極探索可再生能源等電價機制。在推動新能源電力市場化交易的基礎上,針對新能源電力并網后的價格沖擊和擾動,可進一步研究電力期貨品種和工具,推動建立統一的電力交易大市場。此外,還可以探索用水用能權、
碳排放權等新型市場交易機制,形成
節能減排的條件約束,讓企業在綠色轉型中實現降本和獲利。
路徑二:完善產業機制,暢通綠色發展“內循環”
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轉型。把“傳統的”變為“綠色的”是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的主要著力點,這需要以節能環保、低
碳減排、清潔生產為抓手,促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綠色比重提升。一方面,推動工業綠色轉型升級,加快綠色新能源的使用和替代。探索
鋼鐵、
有色、
化工等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這樣既可以降低單位產品能耗,又能推動副產物高效利用和余熱余能的資源化利用。比如,上海城投、申能集團、華誼集團、上港集團共同打造了上海10萬噸級綠色甲醇項目,以濕垃圾、畜禽糞污等為原料,采用生物質路線實現滬產綠色甲醇的突破。另一方面,在公共領域,指導交通、建筑等相關行業制定綠色標準和準則,開展超低能耗的綠色建筑應用,對照2027年中心城區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到75%以上的目標,進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車在公共領域、社會乘用車領域的占比,同時在“一江一河”輪渡也積極試點使用新能源船舶。
推動新興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搭建全產業鏈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對鋼鐵、建材等高排放行業實施產能置換和能效提升,推動跨產業的綠色合作和協同減排。加快推動固廢“近零填埋”,實現固廢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結合目前以舊換新的政策,建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加大對報廢機動車、廢舊電子電器產品、廢舊動力電池的回收和再利用。推動園區循環化改造,促進能源供應、污水處理、固廢處理等基礎設施協同增效,打造資源梯次利用和循環利用場景。完善產業培育機制,孵化培育一批綠色低碳“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進一批“無廢園區”和“無廢細胞”建設。
數智賦能綠色技術持續創新。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等顛覆式創新大大改變了行業面貌。同樣,技術創新是綠色低碳發展的“硬內核”,要持續加大低碳、零碳、負碳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加快推動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在綠色低碳領域的前沿應用,打造“孵化器”、“加速器”載體土壤,讓一些領先的技術理念能夠“生根發芽”,走出實驗室,形成新質生產力,比如智能虛擬電廠,碳捕集、封存與利用(CCUS)技術,建筑光伏一體化(BIPV)等。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等力量共建綠色創新聯合體和產業集群,定期舉辦碳中和技術成果會議和活動,形成綠色環保產業生態,通過產學研協同、產教融合,促進綠色科技成果轉化。
路徑三:優化管理機制,為綠色發展提供長效支撐
強化規制的頂層設計,落實負面清單制。制定清晰、可量化、分階段的綠色低碳發展目標,在清潔生產、資源化利用、產業發展等方面出臺完善法律
法規。細化各行業、各區域的減排目標,上海可結合“五個新城”等重點區域制定方案,建立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項目的建設,構建綠色低碳評價體系,如設定碳排放強度下降、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等具體指標,將能耗雙控、碳排放強度、污染物減排等指標納入政府和企業的年度發展目標。同時,強化能源審計和綠色節能改造,加大節能監察執法和整改監督力度,支持企業各類主體協同推進綠色轉型,對標上市公司和國際標準積極推動開展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等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
穩步推進碳核算與碳標識
認證。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推行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是推進
碳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產品
碳足跡標準計量體系,需要做好碳排放數據收集、核算、評估等工作,讓“數據說話”。比如,上海市常態化組織全市各區開展區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持續拓展核算內容、建立更小尺度的溫室氣體清單,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進行碳排放監測,這為碳排放精細化管理提供了扎實的依據。另一方面,應當鼓勵鏈主企業、金融機構將碳標識納入供應商和客戶評估體系,在政府采購中優先選擇低碳標識產品等。
加強全民
碳普惠建設和宣傳。加快碳普惠體系建設,鼓勵各類社會組織共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健全廢棄物和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循環利用體系,完善回收和循環利用網絡,推廣碳積分、綠色積分制度,動員大眾參與。鼓勵消費者優先購買、使用綠色家電、節能照明等綠色低碳產品,安裝和使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設施。
實踐充分表明,綠色低碳發展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催化劑”,是打開美麗中國建設新局面的“金鑰匙”。對照“雙碳”戰略目標,推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要以系統觀念統一謀劃、統籌推動,充分協調好綠色轉型與經濟發展、技術進步的關系,持續不斷地推動機制體制創新,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提供更多有利條件和機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