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節能減排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效的突破口。為落實國務院《
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加快重要節能標準制修訂工作,有效發揮標準的引導和推動作用,201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啟動實施“百項能效標準推進工程”,兩年內制修訂100項重要節能標準,促進節能減排,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能源發展建設規劃明確指出,“十二五”期間要完成單位GDP能耗下降17%、單位GDP二氧化
碳排放下降18%的目標,北京市節能減排工作處于國內領先地位。2012年,北京市啟動了百項節能標準建設專項,計劃到2014年底完成150項節能標準制修訂工作,并初步建成覆蓋工業、建筑、
交通以及低碳和清潔生產等多領域的北京市節能標準體系,以滿足北京市節能工作需要。
各種節能減碳標準的不斷出臺,無疑加速推進北京市的節能減排工作。然而這些標準出臺以來,其設計是否合理,出臺后是否有較好的實施效果,能否實現預期目的,這些都需要有科學的評估方法進行評估。目前,國內外尚未發現關于節能減碳領域相關標準實施效果的評估方法,對此方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創造性。通過研究確定節能減碳領域標準實施效果評估方法,可為北京市百項節能標準的實施效果提供科學的評估依據,特別是標準的實施對節能減碳、產業技術升級創新、管理理念提升等方面的貢獻,從而使決策者能夠準確評估各標準的實施效果,為其更好地管理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關鍵點
標準實施效果范疇的確定需要考慮標準對節能減碳、產業技術升級創新、管理理念提升等方面的貢獻,例如實施效果可以指是否能鼓勵高效技術的應用,是否有利于淘汰了落后產能,是否有利于企業管理理念的提升,是否為節能減碳做出了較大貢獻等;而評估方法的設計應具有科學合理性、較強的針對性以及良好的操作性,科學合理性是指評估方法要有科學的理論依據;較強的針對性是指確定不同評估方法的應用范疇,使其能夠有針對性地評估北京市現有的或者未來出臺的節能減碳標準的實施效果;良好的操作性是指評估方法能體現理論與實際的密切結合,且簡便易行。
評估方法優選
- 節能減碳標準統計分類
首先對于節能減碳標準進行分類,并按照各類標準的特點提出相應的節能減碳標準的實施效果評估方法。結合標準分類及節能減碳工作的特點,將節能減碳標準分為:節能減碳基礎標準、節能減碳技術標準、節能減
碳管理標準和節能減碳工作標準。節能減碳標準體系框架圖如下圖所示:
- 建立評估體系
綜合考慮節能減碳效果、管理理念的提升的效果及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創新的效果來評價節能減碳領域標準的實施效果,構建包括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在內的三層次節能減碳領域標準的實施效果評價指標體系。
最高層次是總水平層次,這個層次從總體上綜合反映節能減碳領域標準體系的實施效果;第二個層次可以分解為節能減碳領域標準實施的節能減碳效果、管理理念的提升的效果及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創新的效果三個方面;第三個層次是指標層,通過這些具體的評價指標,可以從具體的方面對節能減碳領域標準的實施效果作出評價,這一層是該指標體系中最重要的層次,它是整個評價體系的基礎和依據,整個評價體系如下表所示:
- 企業調研及專家評分
通過調查問卷獲得企業(單位)實施節能減碳標準的情況,包括:節能情況、減碳情況、節能減碳目標及考核指標完成情況、企業使用標準的情況、企業(單位)管理理念提升情況、產業技術升級創新情況、由于標準的實施企業(單位)的投資情況以及企業對標準實施的建議等方面。
根據匯總企業的調查問卷數據及企業實施的情況,對于各行業企業(單位)節能減碳領域標準體系的實施效果評價體系的各項指標采用專家評分的方式進行逐項評價,最終給出被調查企業的實施標準情況的得分。
- 總體評價指標
專家結合企業(單位)的調查問卷所反饋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價,針對不同標準所涉及的子項指標分別打分,最終從以下幾個方面評價該項節能減碳標準的實施情況:
1)節能減碳標準實施的綜合效果
2)標準實施對節能目標的影響
3)標準實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