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預算,包括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在內的三大環境戰役,將帶來8.5萬億投資,這都將推動環保產業向實現更大目標發展。
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的現狀。據上次環保產業調查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環保產業從業單位2.4萬家,從業人員319.5萬人,年營業收入3萬多億元,年營業利潤2777.2億元,年出口合同額333.8億美元。與2004年相比,營業收入年均增速為27.2%。其中,環保產品和環保服務兩個領域年均增速分別達28.7%和30.5%。依此計算,預計2015年我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超過5萬億元,環保產品和環保服務有望達到6000億元和5000億元的規劃目標。在環保新常態新
政策新舉措推動下,甚至可能實現更大的目標。
就我國目前環保產業技術基礎和供給能力來看,環保裝備和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在除塵、煙氣脫硫、城鎮污水處理等領域已形成世界規模最大的產業供給能力。環保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研發能力有了進一步提升,已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城市污水處理的各種典型工藝在我國已廣泛應用,通過多年的技術吸收轉化創新,一些水處理技術和設備已經接近或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電除塵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出口范圍遍布30多個國家或地區;布袋除塵應用水平較高,應用范圍不斷拓寬;火電脫硫、脫硝和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及裝備基本實現國產化。因此,基本能夠滿足環保產業
市場的供給需求。
從當前的環境服務市場來看,環境保護市場化進程加快,各類環保服務業得到較快發展,市場化機制逐步建立。隨著
第三方治理、政府購買環保公共服務、PPP模式和環境監測社會化鋪開,提供各類綜合環境服務的公司不斷涌現,并積極進行環保服務的范圍、方式和商業模式不斷探索拓展和創新,合同環境服務正在成為替代傳統環境治理方式的新模式;環保投融資綠色金融服務業也在積極的醞釀和籌劃之中,有些地方甚至進行了綠色金融實踐的探索。可以說環保服務業發展迎來了春天。環保產業將進入以環境綜合服務為龍頭,帶動投資、工程、設備和產品全面發展的新階段。
但我國環保產業原發自主的技術創新能力仍然薄弱,產業及產品結構不合理,整體水平和質量仍然有待于提高。企業數量多但整體規模偏小、企業抗風險能力低、低端傳統產品占比較大,技術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嚴重,環保產業發展環境,特別是有利于環保產業發展的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和具有激勵與制約作用的經濟政策環境亟待優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