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生態的營商環境構建,深度解碼上海在打造新生態新業態過程中獲得的新靈感新理念
讀白居易的《賣炭翁》,實感賣炭翁不易。而在同濟大學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杜歡政看來,把看不見的碳轉換成人民幣、美元形成資產,乃至產生價值,“賣碳翁”更需要各方賦能。今天,“大咖聊營商,潮涌北外灘”主題
論壇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舉行。本次論壇為“大咖聊營商”(2025)系列研討,聚焦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生態的營商環境構建,深度解碼上海在打造新生態新業態過程中獲得的新靈感新理念,深化“政產學研金服用”聯動。
“本次論壇既是對綠色低碳發展時代命題的回應,更是對營商環境支撐上海高質量發展路徑的探索。”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參與論壇的既有能源企業、交易平臺,也有科研院所、服務機構,是構建產業生態的重要主體。在市區、街鎮、園區、企業各界合力下,將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對接聯動,營造共建、共生、共享的產業生態——企業主動“出題”,圍繞技術研發、
市場拓展提出真需求;交易平臺積極“搭臺”,發揮
碳交易樞紐作用,為企業提供碳資產定價、流通、增值的全鏈條服務;科研機構全力“破題”,推動關鍵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政府部門則當好“服務員”,搭平臺、優服務、解
難題,讓各類主體在綠色低碳賽道上搶抓機遇、乘勢而上。
當前,上海正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積極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不斷完善科技、金融關鍵支撐。綠色低碳產業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更是培育新質生產力、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增量。發展綠色低碳產業,要優化
政策支持體系,聚焦重點領域和細分賽道的全周期、全鏈條,定制營商環境“一業一方案”,提升市、區各級各類扶持政策的精準性、穿透力,拓展綠色低碳產業應用場景,支持企業發展壯大。
虹口區作為市區協同推進綠色低碳服務的重點區域,已集聚綠色低碳相關機構企業近800家。2024年,產業規模超700億元,增速超20%。北外灘不僅是全國
碳市場啟航地,誕生了全國首個“水信托”產品;也是綠色低碳創新策源地,實現了全球首制純電池動力集裝箱船試航等多項突破。當前,虹口區在碳服務、綠色航運、綠色金融等方面已形成顯著特色。作為“試驗田”,正錨定千億產業目標,加快建設“北外灘綠色服務發展試驗區”,加速探索零碳空間、虛擬電廠等創新場景落地。
今年,虹口區還在全市首創新增“首席減碳官”任職培訓,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者投身高質量發展的意識和水平,建立一支與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質量、標準化和綠色低
碳管理人才隊伍。現場,國網上海市
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能研中心室主任王琛、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葉縉云、博泰車聯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質量總監朱稚熠、上海家化聯合股份有限公司質量經理孫宰、上海老板電器銷售有限公司質量總監徐士鵬、擇冪(上海)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李宗等作為6名“首席減碳官”受聘。
本次活動由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上海報業集團指導,上海市虹口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界面新聞主辦,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市區供電公司、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