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造訪華盛頓,希望進一步加強兩國在經濟軍事領域的聯系;但在氣候變化
問題上,美國的這位老牌盟友似乎不太響應白宮大力
減排的號召。
雖然兩國在本周發表的一份聯合聲明中談到了氣候變化和低能耗問題,但分析人士認為日本減排前景堪憂。
日本很可能提出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13年的水平減少26%這一目標。但2011年福島核電站受地震影響關閉后,火力發電開始“大行其道”。因此,作為基準年,2013年的排放水平相對較高。
這就意味著,日本這個發達國家中排名第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既不必像其他一些發達國家那樣大力減排,也不必像歐盟和美國那樣在推廣可再生能源的同時轉而使用更加清潔的天然氣,而是選擇繼續依賴煤炭發電。
英國環保智庫E3G首席執行官尼克·梅比表示:“即便日本定下26%的減排目標,還是比歐盟和美國滯后很多(兩者的基準年分別選在了1990年和2005年)。”
雖然一些發展中國家認為歐盟和美國的減排目標也不夠遠大,但它們至少是在朝著“到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較1990年減少80%”這一宏偉目標的方向努力。
科學家們警告稱,為避免氣候變化失控,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大國應做出更大的努力;但日本的減排計劃卻與之相去甚遠。
日本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的態度日益冷漠,近日有機構專門針對這一現狀發布了一份報告。而在關于這份報告的一次電話會議中,梅比說道:“目前,日本計劃建造多達43座燃煤電廠。到2030年這些電廠的發電量將占日本
電力供應總量的25%,排放將占日本目標排放總量的一半的左右。”
這就意味著煤炭消費在日本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將基本保持不變,仍將維持在目前25%的水平。
分析人士表示,日本在減排問題上毫無作為造成的影響很大,這不僅是因為其
碳排放量大。
日本技術能力很強,能在未來降低環保技術和
節能創新成本方面做出重要貢獻,這將有助于日本和其他國家減緩、并最終扭轉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長的局面。
此外,日本也是亞洲能源項目的重要投資者之一,有著不小的影響力。但它一直堅持將一部分綠色資金用于建造高效、但污染指數頗高的燃煤電廠。
特權階層
日本國內的經濟團體聯合會(Keidanren)在氣候變化和能源
政策上很有發言權。這意味著電力、
化工、建筑和
冶金等碳密集型行業很可能打壓來自綠色科技行業有關加強減排目標的要求。
此外,觀察人士還指出,日本的政治環境很難讓民間團體參與制定更廣泛的減排政策。這些團體十分關心日本的減排責任,同時擔憂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會給日本這個島國帶來巨大的風險。
福島核事故之后,日本重啟核電行業面臨著重重挑戰。電力行業需要轉向燃煤發電,因為煤炭的價格要比進口液化天然氣劃算得多。
日本自身化石燃料資源匱乏,其煤炭進口量很可能會在不久之后超過中國。中國自身煤炭儲量巨大,不需要依賴外來供給,并且中國政府已經出臺政策,對高污染的煤炭消費進行控制。
觀察人士表示,在減排問題上,即便不依賴核能發電,日本仍有其他積極的選擇,比如像普及太陽能那樣大力發展風能發電。
日本智庫組織IGES表示,日本還可以進一步提高能源效率(尤其是短期能效的提高)。此外,日本也可以加大碳捕獲和碳存儲技術的投資,以減少燃煤發電的二氧化碳排放。
IGES認為,在不借助核能發電的情況下,這些舉措疊加在一起也可以使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25%,較2013年減少31%。
電網
IGES補充道,如果日本重啟并新建核反應堆,那么溫室氣體排放量將較1990年減少40%左右。
對于某些決策者而言,國家正在竭力擺脫長期的經濟低迷狀態,此時出臺新的低碳能源高額補貼政策太不劃算,而風能和太陽能又不適于作為基載電力供應。
日本若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能力,就必須對低效的電網進行升級改造,并對電力
市場進行改革。但這些舉措必定會因電力行業的割據而受阻。
像日本這樣經濟相對發達、技術先進的國家以福島核事故作為借口,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裹足不前將會給聯合國氣候談判帶來負面影響。
氣候談判將于下個月重啟。此次談判將為12月召開的巴黎氣候峰會造勢,期待各方達成一項有意義的氣候協議。
“如果日本不作為,那么它很可能會拖累整個氣候談判的進程。”梅比說道。
翻譯:王寧
約翰·麥克加里蒂是一名駐倫敦的記者及編輯。在加入中外對話之前,他曾在路透社和點碳新聞工作,專注于能源、氣候政策及低碳經濟的報道。他畢業于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歷史系,并在貝爾法斯特的阿爾斯特大學學習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