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峻的
碳排放形勢,使得一些源自基層、相當草根的低碳實踐具備了越來越大的全球意義。專家表示,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中國將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應對之道,除了改變生產方式,還要讓民眾接受綠色生活,“我們沒有資本、也不可能像美國人那樣消費。”
6月16日是第三個全國低碳日。在上海相關活動現場,主婦倪歡等一群“低碳達人”受邀演講。倪歡家中有16塊太陽能發電板、一輛新能源車、一組能將廚余垃圾變成肥料的裝置。對于這類低碳實踐,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說,中國碳排放要“突變”,除了討論“棄煤”這類革命性議題,首先“得從家里開始整頓”。
草根達人們已經開始證明低碳生活并不遙遠。
倪歡目前居住在閔行區一棟普通七層公寓的底樓。在低碳生活方面,她并非表現得像一個清教徒那樣遠離塵世——從任何角度來看,倪歡的低碳生活都具有很強的可復制性。
去年8月,她花了3.1萬元,在院子里架起2400瓦的光伏電池板。“我本來只是想在院子里裝一個遮陽棚,因為2013年的夏天實在太熱了。”但打聽下來,安裝幾十平方米可伸縮尼龍篷布的代價,也要達到近2萬元。電池廠家給倪歡算過一筆賬,按照上海的光照水平,安裝光伏電池的年回報率在10%左右——因為國家與上海都為光伏發電提供補貼,折算下來,它發出的每度電大約可以賣1.3元左右,遠高于市電的大約0.6元。
“裝個能掙錢的遮陽棚”,這不需要太多覺悟,這就是倪歡的初衷。實際運行狀況,證明她的決策十分明智:到上周末,這組光伏電池在十個月里累計發電約1800度,預計3.1萬元的投入可在十年后收回,而其壽命預計可達25年,也就是說可以凈賺15年。
而從另一個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光伏發電對于低碳的意義。倪歡家的最新電費單顯示,從去年8月到今年4月底,她家總計用電1039度,發電1092度。也就是說,只考慮數字的話,她家的用電可以完全擺脫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
除了倪歡,在低碳日活動現場,另外幾家單位也分享了他們在推動綠色消費方面的“基層實踐”。
為杜絕不必要的浪費,上海第一食品商店在全國流通行業中建立了一個絕無僅有的部門,專門考察商品是否存在過度包裝、并有權據此對供應商“一票否決”。而靜安區的雅悅則是國內第一家“
碳中和”酒店,它建在一間廢舊倉庫中,70%以上的
建材來自回收物品,提供低碳食譜,前臺推動無紙入住。摒棄了豪華大堂、大理石地面、氣派的噴水池之后,雅悅依然能提供不亞于五星級酒店的體驗,總經理克萊爾說:“我們的實踐證明,低碳生活不一定是負擔,也可以是享受。”
實際上,這也是李俊峰想要表達的。他說,不同的生活方式會帶來巨大的能源消費差別,中國應該、也必須用低于發達國家的消費水平實現現代化。他強調,在此過程中,上海等東部沿海地區有理由成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