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帶一路”這一中長期國家戰略的推進,作為資本輸出計劃的戰略載體,其能夠與人民幣國際化形成相輔相成的乘數效應,帶動對外投資高速發展;而且大規模的互聯互通建設,將為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契機,并促進外貿出口。與此同時,滬粵津閩四大自貿區的掛牌成立,借助這一投融資便利的大平臺,境內外資本交流加快;此外,為促進實體經濟快速復蘇,拓寬企業的投資渠道,包括重慶、
山東等在內的絕大部分省市都出臺鼓勵企業“走出去”的
政策。因此,在這樣的新常態下,涉足未深的國際業務成為了眾多銀行緊抓的轉型重點領域,也就意味著,商業銀行跨境金融的創新發展空間將不斷擴大。
跨境金融發展進入重要戰略機遇期
1.中國企業、居民和資本加快“走出去”。據羅蘭·貝格調查,中國各行業50家領先企業中,72%的企業已擁有海外經營項目。而企業與居民“走出去”的背后,是資本的大規模走出去。2002年至201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近50%,2012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已達到772億美元。與此同時,國家部委正在積極構建和完善“走出去”政策促進體系,包括經貿合作、投資保護、財稅優惠、信貸支持、司法協助、協調監管、風險保障等各方面的舉措,為“走出去”企業和居民保駕護航。這將形成跨境金融加快發展的堅實基礎。
2.對外貿易穩步增長。2014年下半年以來,外貿企業信心得以增強,出口增長逐步恢復正常,增速不斷回升。進入2015年,外貿環境雖然依舊面臨著一些不穩定的因素,但是也應注意到,國家支持外貿發展的政策力度仍在不斷加強,預計2015年我國的對外貿易將在波動中實現穩步增長。
3.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量已累計達6.55萬億元,為2010年的11倍。除
香港外,新加坡、倫敦、巴黎、紐約等國際金融重鎮,也在積極建設離岸人民幣中心,一些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開始持有人民幣外匯儲備。匯豐預計,未來3年,人民幣貿易結算占中國對外貿易的比例將提至30%。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飛躍。然而,人民幣要成為主流貨幣,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但跨境金融大發展的時刻已經開啟。
4.“一帶一路”、自貿區等引領“再開放”時代來臨。隨著加入世貿組織紅利的逐漸消退,中國面臨“再開放”的
問題。這一再開放的任務,將歷史性地由上海自貿區來破題。這也意味著,中國在積極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在由傳統的商品貿易為主向更高標準的跨境貿易投資為主轉變。這一過程中,中國與外界的要素流動和資源交換將出現新的跨越。不難預料,“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將在助推企業走出去的情況下,催生大量的跨境金融合作的需求。與此同時,還會有大批的國內外金融機構進駐四大自貿區,它們將率先瞄準各類跨國企業和跨境人士,為其提供全方位的跨境金融服務。
5.全球增長重心東移。全球增長重心東移將是全球經濟格局調整的一個重要趨向。所謂東移或東南移,其駐足點指的是亞洲或東南亞國家。據IMF預測,未來10年,不僅中國,很多亞洲新興
市場國家都將構成全球高增長俱樂部成員,如印度的年均增長可保持9%以上,印度尼西亞7%以上,馬來西亞和泰國將在5%-7%。全球增長重心東移,正好契合了中國跨境金融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