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建設,連接成網”
要建設這樣一個復雜的系統,絕非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通力合作,“獨立建設,連接成網”是智慧能源系統發展的必然路徑,“分層構架,專業分工”則是應有之義。
“無論從投資層面,還是從執行層面上看,任何企業以及政府部門,都無法獨自完成整個系統的建設。”苗韌說,“目前,針對智慧能源,國家發改委各個司局,能源局、住建部、環保部,以及各個企業,都在做。這些做法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未來怎么辦?聯起來!”
將現有的、分散的系統實現聯通是必須要做的,但要實現聯通,有兩個前提:一是各方都要用相同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建設,否則難以實現對接互融,而這正好體現了“分層構架”的優勢;二是要設計好信息的流通和交互機制,否則網絡建立起來了,大家都“捂著信息不共享”也不行。
目前智慧能源領域內各個項目的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幾乎都處于縱向一體的局面,由某一家智慧能源企業總包,完成從底層硬件到上層軟件應用,以及后續運營服務的全部工作。不同項目之間缺少聯接和比較,特別是由于對“智慧”的理解不同,造成不同智慧能源企業間競爭不充分,合作也不足。
“比較一下光伏的成本為啥下降如此之快?產業化分工很重要。”苗韌說,“其實互聯網行業早就有先例了,比如電腦的生產,英特爾公司專門生產芯片,有的公司生產硬盤、主板。所以,智慧能源系統的建設也要借鑒互聯網行業的組織形態。”
對此,苗韌建議:對智慧能源產品和服務體系進行層次化劃分。底層包括傳感器、通訊網關、控制器件、通訊等設備;中間層包括能源數據中心和公共平臺;而上層則是針對能源管理,需求側響應,能源調度和
碳管理等APP。分層以后,不同企業可以選擇各自優勢領域進行重點攻關,并選取合作伙伴形成聯盟。
“這個框架分層還可以更加細化,但是大致的思路是這樣。目前已經做的很多工作,無論是供應側還是需求側,實際上都兼容這個框架。‘向前兼容’很重要,同時,規范化和標準化的
問題也十分重要。這個‘標準化’不僅僅是‘技術標準’的問題,功能服務、層次劃分、
市場機制都應該考量規范,當然這些都有待未來進一步探索并一步步建立。”苗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