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全國性碳交易市場進入立法視野 萬億碳交易規模待啟動

2015-12-5 11:03 來源: 中國經營報

碳市場缺乏法律保障


這并不是中國第一次將開展全國性的碳交易提上日程。事實上,在今年,一些專家和官員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場合常常提到的是“爭取在2016年開展全國性的碳交易。”

“要想形成全國統一的碳市場,必須要有法律依據,否則全國7個試點各自為政、市場互不相通,是無法統一碳市場的。”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曹明德表示。

在我國目前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中,二氧化碳并沒有被認定為污染物,這意味著無法利用這些法律來規范它。

與碳和碳市場相關的,目前僅有2014年底出臺的《碳排放權交易暫行管理辦法》,以及各試點城市、地區自己出臺的暫行辦法。而各個試點的暫行辦法對納入范圍的企業標準設定、配額分配方法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比如湖北省規定本省行政區域內年綜合能源消費量6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工業企業,實行碳排放配額管理;廣東省規定年排放二氧化碳1萬噸及以上的工業行業企業,年排放二氧化碳5000噸以上的賓館、飯店、金融、商貿、公共機構等單位為控制排放企業和單位;深圳市則規定任意一年的碳排放量達到3000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上的企業,和大型公共建筑和建筑面積達到一萬平方米以上的國家機關辦公建筑的業主都實行碳排放配額管理。

在法律效力方面,各試點地區中,只有深圳、北京和重慶通過了地方立法,對排放單位的約束力相對較強。其他試點地區基本以政府規章進行規制,個別試點地區如天津僅以部門文件為依據。

在違約處罰方面,天津處罰力度最輕,僅使用限期改正和3年不享受優惠政策。其他試點地區雖使用了不同程度的罰款措施,比如處以1萬元到3萬元不等的罰款,但懲罰力度有限。

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毅在第六屆地壇論壇上公開對現有的制度是否能夠保證一個全國市場的良性運行表示質疑。

曹明德介紹,統一的碳市場的前提是總量控制、許可證、碳排放交易制度,相關的還有登記、核查、報告制度等等,這些都需要一個有力的法律保障。

現在一個好消息是,國家發改委已經研究起草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草案)》, 并于今年7月召開全國碳排放交易管理條例草案聽證會,就涉及的碳排放配額分配管理制度、碳交易核查機構資質認定兩項新設行政許可作了說明。

《應對氣候變化法》的草案制訂也在進行中。9月,國家發改委就《應對氣候變化法(初稿)》召開了交流研討會。廈門大學[微博]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作為上位法,《應對氣候變化法》中應該對碳交易等減排手段的內容加以規定。

除了規定不同和效力存疑外,由于各個試點之間不能互通,缺乏全國性的法律規章條例,對于投資者的信心也產生了不利影響。

碳交易體系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金融。在業內人士看來,金融機構的參與可以增加碳市場的流動性,促進碳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的實現,發現成本最低的減排途徑。金融機構主要通過碳基金理財產品、綠色信貸、信托類碳金融產品、碳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參與碳交易,活躍市場。

2014年12月30日,中信證券與北京華遠意通熱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環境交易的撮合下,正式簽署了國內首筆碳排放權配額回購融資協議,融資總規模1330萬元。

但是,總體來看,當前碳市場的交易主體還都是控排企業,除了履約時的剛性交易之外,大多數企業對配額的日常管理和交易仍然缺乏必要的認識,碳資產長期放在賬戶上不動。北京環境交易所碳交易中心主任王陽認為,只有賦予碳配額更多的金融屬性,才能讓控排企業意識到參與碳市場不僅僅是碳排放權的買賣,更是獲得資金的重要手段。但是,“國內7個試點相對獨立,雖然各個試點在這方面也很努力地去創新了,但是規模不大,很難形成金融的規模效應,還沒有對市場有特別大的作用。”

曹明德認為,碳投資作為一種金融產品是和股票類似的。“沒有法律依據,7個試點不能互相交易,價格不同,不是統一市場,很難預測投資前景。而投資是要考慮回報的,要看長遠收益。”

在林伯強看來,關鍵是下定決心要做,全國性碳市場可以先做起來,法律制度建設應該在嘗試中盡快跟上。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