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飛速增長,我國太陽能產業已經在技術研發、產業制造、產業體系管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我國光伏發電產業存在“兩頭在外”的情況,即90%以上的硅材料依賴進口,90%以上的產品銷售依賴海外市場。盡管我國相關光伏企業一直不斷創新以降低晶硅光伏組件的生產成本,但是中國的消費能力仍與國際市場的售價有很大差距。中國太陽能產業發展時間較短,在工藝、技術和人才等方面基礎薄弱,國內設備研制和光伏市場的發展明顯滯后,中國光伏產業發展和市場發展極不平衡,這使得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受到海外市場的嚴重制約,并與中國能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方向不相協調。
從各國的光伏產業發展分析,眾多國家太陽能電池的發展主要受益于政府對光伏產業的政策扶持和價格補貼。可是,我國政府現今對光伏設施應用的支持政策體系仍不完善,相關的市場促進政策也不能促使形成支持光伏產業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同時,很多已經出臺的相關目標規劃文件已跟不上光伏產業的發展要求。雖然2012年國家工信部發布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規劃》文件中,已將太陽能光伏發電生態農業大棚的模式劃為光伏建筑一體化示范項目,可以獲得國家的財政補貼,但落到實處還需一個過程。
3、光伏組件的電池不統一
光伏行業發展有3個重要的指標:一是轉化率高,二是可靠性好,三是成本低。現在我們國內光伏電池主要分為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在“十一五”末期,我國晶硅電池產量占太陽能電池總產量的95%以上。就目前的報道得知,晶硅電池的光能轉化率高于薄膜電池,另外晶硅電池的可靠性已經通過至少25年的驗證,而薄膜電池卻沒有可靠驗證過其使用壽命,這樣的不確定性使比薄膜電池成本高的晶硅電池仍占據國內光伏產業的主要市場。
4、光伏產業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太陽能晶硅電池的生產會產生大量的污染,有大量的含氟廢水排放。近年來,“洛陽中硅”、“
浙江海寧晶科能源多晶硅污染”等事件的發生,引發了人們對于新能源企業重污染的討論,光伏產業企業如何從本質上解決對環境污染和破壞的重要
問題現今備受廣大人民關注。
5、光伏與農業的結合仍缺乏理論研究
光伏電站為節省土地面積和架構成本,力爭把光伏電池排列緊密,但不同農作物的采光生長模式不同,因此光伏電池的排列必須考慮農業大棚里不同農作物物對不同采光強度的要求,使光伏電池的排列不影響農作物采光。同時根據當地對不同農作物的需求情況,結合當地土地資源與環境特征設計不同農作物所需的不同規格的光伏電站農業大棚。另外,光伏農業一體化項目集合了設施農業、觀光旅游、光伏發電功能,在總平面規劃設計時,除要考慮發電工藝合理需求外,還應關注合理布置農業生產工藝流程,實現觀光、旅游、示范功能,在功能區劃分、道路規劃、人流和物流組織等方面統籌考慮。
6、目前的光伏農業推廣模式較少,且項目建設存在問題
目前國內很多光伏企業推廣的多是“光伏農業大棚”、“漁光互補”等模式。雖然有分析指出通過利用當地的自然景觀、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生產模式,結合光伏發電、農業生產、生態保護和觀光旅游為一體,提高土地單位產出,增加農戶收益,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增加生態和社會收益。但這些僅僅是企業的大膽設想,目前國內還沒有詳細具體的成功案例,在光伏農業一體化項目建設實施過程中,有可能會遇到未知的問題。如“漁光互補”模式中,在水面上鋪開的太陽能板不能面積過小,又因為大面積建設離不開架構,架構離不開支撐。而各個點水深與水下地質環境并不一樣,這不但需要比陸地上消耗更多的材料,而且給設計施工帶來很大難度。另外,所需的支撐材料需長期浸泡在水中,這對材質提出很高的要求,即耐腐蝕,防腐問題將帶來很大挑戰。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承重能力,設計支架要抗得住風浪的力量,鋪設太陽能板的面還要與水面保持一定的距離,以防風浪損壞電氣設備。在水面上建設光伏電站要比在陸地上建設復雜得多,不僅不易設計,而且耗時、費工、耗材,建成運行后續維護也存在很大問題,且不說魚塘上的光伏電池板對魚塘管理造成的不良影響,單就光伏電站而言,其利用率并未充分提高,且增加了投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