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和美國環保局頒布《清潔
電力計劃》(CPP)。11月18日,計劃遭國會否決,隨后,奧巴馬行使了總統擱置否決權。就在大家認為計劃已沖破國會限制、將如期實施的時候,2月9日,美國最高法院以5票贊成4票反對的微弱優勢通過了暫緩實行CPP的裁定。2月13日,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中“保守派”代表人物斯卡利亞心臟病發作離世,投票格局從5:4保守派領先轉為4:4的僵局,給判決結果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作為奧巴馬的一項重要“政治遺產”,作為“總統氣候行動計劃”的核心方案,《清潔電力計劃》從提出構想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不會走得一帆風順。
什么是《清潔電力計劃》?為何牽動著美國人的神經?又為何如此一波三折、命途多舛?
清潔電力計劃旨在減少來自美國溫室氣體最大排放源——電廠的
碳排放,同時保證能源供給的可靠性和價格的可接受性,目標是到2030年,美國發電廠的碳排放與2005年相比減少32%,同時美國發電量的28%來自風能和太陽能等再生能源。這是美國采取實際行動應對氣候變化邁出的歷史性的一步。
CPP之所以“難產”,與美國的政體有直接關系。美國實行三權分立,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別由國會、政府和法院獨立行使,總統個人說的話也未必好使。對于CPP這樣一項飽受爭議的計劃,奧巴馬要面臨來自國會和最高法院的層層阻力。
如果說美國的政治制度是CPP受阻的直接原因,深層原因則在于它涉及不同的利益相關方。
改革必然觸及利益。一方面,這項
政策的出臺有利于保護環境和公眾健康,同時展示了美國引領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決心,受到美國公眾的大力支持和國際社會的廣泛好評。另一方面,雖然頁巖氣革命大大降低了天然氣的發電成本,但截至目前,煤炭仍然是美國最主要的發電來源。這項政策對于美國煤炭行業來說,打擊是巨大的;對于部分主要依賴煤炭能源的州政府和一些能源企業來說,后果是難以接受的。
根據法律要求,美國環保局頒布的規定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因此,爭論的一大焦點在于CPP是否具有科學性和合法性。反對人士提出多條觀點,試圖證明美國環保局推行的CPP超越了《清潔空氣法》給予它的權限;而美國環保局此前多次表示,CPP有強大的科學和法律基礎,政府所做的一切都基于《清潔空氣法》的授權。
有外媒分析稱,CPP所面臨的挑戰不在氣候變化治理,也不在合法性,而在于這是一個以縮小總統權力、限制聯邦政府機構權限為目的的多方博弈。
由此看來,氣候變化
問題的復雜性遠超我們的想像,它不僅僅是環境問題,已經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在經過了一系列曲折反復之后,CPP的去留仍然懸而未決。盡管如此,應對氣候變化依然是人心所向,向低碳能源轉型始終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