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活動,曾改變全球氣候
“我們怎么知道這是‘冰河世紀’?”
“因為四周都是冰!”
“就連說話都冷冰冰的。”
看過電影《冰河世紀》的朋友們應該還記得第一部剛開始的這幾句對話吧?電影中滑稽可愛的小動物們一定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真正的冰河世紀是什么樣的,真的是這樣充滿了歡樂和溫情嗎?在電影《冰河世紀》第四部中,頑皮的小松鼠追逐它最愛的松果,結果不小心掉入地球深部,在它轉動地核的過程中,導致地球板塊分裂,原本彼此相連的大塊陸地分裂成七大洲四大洋。當然,這只是電影中的娛樂,使地質學上的“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變得幽默有趣。電影中有人類出現,這也就表明,所描繪的是大約在二三百萬年前后的事情,而事實上,從兩億年前的侏羅紀開始,地球上的大陸就開始分裂成為若干塊體了,并各自漂移,最終變成了現今這樣的海陸格局。
然而,在地質發展歷史中,地球上不僅有海陸變遷,還有大幅度的冷熱氣候變化,當氣候趨向寒冷時,在兩極和高緯地帶,以及中低緯度的高原和山地就會慢慢地被冰蓋或冰川所覆蓋,這樣的地質時期就稱為大冰期,而兩次冰期之間為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電影中所說的“四周都是冰”可謂是對冰期最簡明的解釋。事實上,我們的地球曾經經歷了多次大冰期,其中最大的三次是:大約六億年前的震旦紀大冰期、大約三億年前的上古生代大冰期及距今200萬年的第四紀大冰期,表現出了一定的周期性,平均每三億年就會發生一次。
關于冰期的形成原因,雖然科學家們提出了多種假說,但始終沒有統一的結論。大冰期時代的地球被冰雪裹了個嚴嚴實實,就連赤道附近都結冰了,仿佛一個白白的雪球,所以在地質史上就出現了所謂的“雪球事件”。是誰拯救了我們的地球,給我們解凍了呢?試想,明亮的冰雪將太陽照射進來的熱量大部分都“慷慨”地反射回去了,照此下去,地球豈不是要永久冰封?挽救我們的地球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來自地球內部的巖漿,說白了,是火山挽救了我們。強烈噴發的火山突破重重障礙,將炙熱的巖漿和二氧化碳等氣體從地下深處送至寒冷的地表,融化冰雪,大量的二氧化碳像一層保護膜將太陽輻射進來的熱量牢牢地困住,形成“溫室效應”,于是,地球的春天又到來了。
第四紀大冰期距離現今時期最短、影響最大,故而成為最著名的一次大冰期,又被稱為“冰河時期”。這時候風雪、冰雹時常出現,冰川、冰山隨處可見,平均氣溫比現在要低3~7℃,大陸上有32%的面積被冰川覆蓋,大量的水分被“困”在大陸上,結果導致海面下降約130米,后來氣溫回升,冰川開始慢慢消融,海面逐漸上漲,大約到六千年前海面才接近于現今的位置。在沒有人類出現的時代,“雪球事件”與“溫室效應”天然存在,周而復始。自人類誕生之后,這種狀態開始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