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政治中外交主體多元化與外交對象社會化傾向的形成和全球氣候治理模式從以國家為中心向多元中心的轉變,如何提升氣候變化領域的公共外交也成為各國政府不可回避的重要
問題。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公共外交維度日益明顯,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目前的氣候公共外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中國氣候公共外交未來的發展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
氣候變化問題進入中國公共外交議程
氣候變化最初只是一個僅在科學家圈子里討論的環境問題,然而,由于氣候變化問題的全球性往往會對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切身利益產生不同程度的深刻影響,所以在短短幾十年間,氣候變化就從科學問題演化成了世界輿論強烈關注的國際政治問題。隨著氣候變化問題國際政治化程度的加深,氣候變化問題在國際政治中的兩個外交維度也日益清晰:一是政府間外交的維度,氣候變化問題包含著錯綜復雜的國家利益,涉及到全球既有財富、資源和權力的重新分配,也關系到各國未來能源發展和經濟競爭力,對國際貿易和技術
市場的占領和在未來國際格局中的地位,于是圍繞氣候變化問題的政府間外交博弈不斷上演,氣候外交成為國家間爭奪氣候利益和分配氣候權力的過程;二是公共外交的維度,氣候變化涉及全球公益,日益緊迫的全球氣候安全引起了政府間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全球媒體、企業、跨國公司,甚至個人的強烈關注,他們從不同的方向對各國政府施加壓力,警示氣候變化的嚴重性和氣候治理的緊迫性,提出進行全球氣候治理的要求,由是氣候外交也成為一個國際力量之間通過一定的渠道或媒介就氣候變化問題進行溝通與交流以達成共識的過程。
對于中國而言,自1990年國際氣候變化談判進程正式啟動以來就進行了全程參與,中國的氣候變化立場和主張吸引了國際社會空前的關注,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角色和表現備受國際社會矚目。但2009年以前中國氣候外交的主要維度是政府間外交,中國有意識地開展氣候公共外交始于2009 年。在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認識到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談判中提高政府間外交能力和談判技巧,通過政府間外交設定談判議題、控制談判議程,增強中國對國際氣候制度的形成、發展和未來走向的影響力固然重要,但與國際社會就氣候變化問題進行交流與溝通,取得國際社會對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內政外交的理解與支持同樣意義重大。
于是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公共外交行動變得十分明顯:一方面是政府的努力,中國政府首次設立了新聞與交流中心,全面介紹中國政府各部門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
政策、行動、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以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與此同時,政府首腦、外交部門、經濟部門、商業部門、能源部門、環保部門就中國的氣候變化內政外交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
減排研究報告和白皮書,維護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領域的整體利益,對誤解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輿論做出回應。另一方面是中國媒體、社會組織、企業對氣候外交的積極參與。中國40余家新聞媒體的近百名記者、100多名企業界人士和20多個民間組織的100名左右的代表活躍于會場,初步形成了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氣候外交的格局。此后,中國政府不斷強化氣候公共外交,鼓勵民間組織、媒體、學術機構、企業參與氣候公共外交,不但改進了對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主張和立場的敘述方式,而且拓展了氣候公共外交的手段,除了舉行記者招待會、發布環境保護研究報告外,還增加了在氣候變化大會上舉行“中國角”、設立中國氣候形象大使、資助氣候治理學術項目、進行氣候治理學術交流、推行氣候變化援助戰略等方式。在豐富多彩的中國氣候公共外交活動中,中國非政府組織始終是亮點之一,在中國氣候公共外交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