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戰國內市場宜早不宜遲 如何讓更多川企賣“碳”賺錢?
唐林明認為,對國內企業來說,由于對國際規則、流程不熟悉,對標準、規范不清楚,因此必須和有資質、實力的中介合作,注冊的可靠性更高,交易才能更好把握時機,實現效益最大化。隨著國際
碳排放交易價格走低,廣能集團在放眼國外
市場的同時,也將目光轉向了國內,對于廣能公司來說,哪怕國際
碳交易市場價格再低迷,也要繼續在歐洲等待下去。
對于其他
四川企業來說,目前還有更為廣闊、價格更高的國內市場可供選擇。
2011年,我國確定在
北京、上海、
深圳等7個地方開展碳交易試點,全國碳交易市場也將在2017年啟動。據悉,未來我國
碳市場的交易量將在30億—40億噸/年,現貨交易額最高有望達到80億元/年,實現碳期貨交易后,全國碳市場規模最高或將達4000億元,成為我國僅次于證券交易、國債之外第三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過量的碳交易項目進入碳市場將對配額交易及其價格造成沖擊,屆時,政府對碳交易項目備案簽發數量進行宏觀調控,是必然的。”四川低碳技術轉移平臺副主任孫高峰建議,四川企業要盡快掘金國內碳交易市場,宜早不宜遲。“時間越往后拖,競爭就會越激烈,風險自然也就會越大。”
原標題:川企歐洲賣“碳”終見真金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