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狀況分析
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持續增長,能源消費量不斷攀升。根據國際環保組織“全球碳計劃”公布的2013年全球
碳排放量數據,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首次超越歐盟,引人關注。2014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接近355億噸,中國排放量高達97.6億噸,位居世界第一。
如何應對與日俱增的
減排壓力,緩解日益嚴峻的減排形勢,成為社會各界日益關注的
問題。中國政府的碳約束目標是: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2016年4月22日,中國簽署《巴黎協定》,承諾將積極做好國內的溫室氣體減排工作,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展現了全球氣候治理大國的巨大決心與責任擔當。
為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國政府采取多項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中國碳
市場的建設,是由7個試點開始起步的。2011年年底,國務院印發了《“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要求。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為落實“十二五”規劃關于逐步建立國內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要求,同意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
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4年,7個試點已經全部啟動上線交易,根據國家發改委提供的統計數據,共納入排放企業和單位1900多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額總量合計約12億噸。國家發改委所選擇的試點省市從東部沿海地區到中部地區,覆蓋國土面積48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2.62億,GDP合計15.5萬億元,能源消費8.87億噸標準煤,試點單位的選擇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幾年時間內,7個
碳交易試點完成了數據摸底、規則制定、企業教育、交易啟動、履約清繳、抵消機制使用等全過程,并各自嘗試了不同的
政策思路和分配方法。截至2015年年底,7個試點
碳市場累計成交量近8000萬噸,累計成交金額突破25億元人民幣。
2013年6月18日,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所正式開市,成為全國第一個開業的碳排放權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