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城市管理者來說,提升
碳管理能力已經成為當務之急。然而,
碳交易在不少地方還是新鮮事物。全國碳交易
市場將于2017年正式啟動,在這個過程中有一系列復雜的基礎性工作需要完成。
2013年以來,我國在
北京、上海、天津、
深圳、重慶等7個地區開展了碳交易試點工作,為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積累了經驗。但是,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等都有差別,如何結合自身特點吸收試點經驗還需要各個地方認真研究。
“時間非常緊張。”
陜西某
節能技術公司副總經理劉斌這樣描述最近一段時間的工作狀態。作為陜西省選定的
第三方碳
核查機構,公司的24名
核查員正密集前往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城市“取經”。
為確保2017年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國家發改委在今年1月下發《切實做好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6月30日前上交納入企業經核查的排放報告。現在,陜西省17家第三方碳核查機構正在陜西省發改委的組織下,對160余家重點企(事)業單位二氧化碳排放情況進行摸底,這是陜西省首次進行大規模碳排放核查。
多家第三方核查機構表示,要按時完成核查任務,現有的核查機構和核查員數量略顯緊張,碳核查能力建設迫在眉睫。
第三方核查確保數據可信度
碳交易市場的正常運行,離不開碳排放和碳
減排認證,這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性工作。
陜西某碳資產咨詢服務公司總經理張麗勤表示,碳排放權交易與其他交易不同,碳排放權“資產”產生的前提是人為對碳排放總量進行設定和對排放實體的有效監測。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通過一定的認證制度,對企業的實際排放量進行有效的監測與核查,確保核查數據的可信度。
在此次碳排放摸底工作中,陜西省17家核查機構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全省碳排放數據進行核定和監測。多位機構負責人認為,第三方機構的參與是互惠雙贏的,既可以降低政府對減排行動的監管成本,提高政府對碳排放監管工作的效率,也可以彰顯政府對碳排放監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我國碳交易試點采取的方式是政府分配給企業指定時期內的碳排放額度,如果配額不夠需要花錢購買,有結余的話可以賣出。”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把碳排放數據的核查工作讓企業單獨來做是有很大風險的,因為企業傾向于把數據放大,借此獲得更多配額。
第三方核查機構將核查數據報告和建議提供給主管部門,從而為履約時企業碳排放配額的清繳提供數據支撐,還能為主管部門的配額發放提供參考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