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據透露,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經研究啟動全國的
碳交易市場的建設,包括確定
碳排放交易的邊界和范圍,制定出相關的管理細則,研究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和市場調節機制,完善國家的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計劃3年左右時間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
深圳碳
排放權交易所總裁陳海鷗認為,
碳市場啟動以來,企業對于碳排放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變化,企業已經意識到碳排放管理可以與盈利、現金流、企業投資相掛鉤,
減排也就成了企業的自發和自覺的行為。不過,從現實操作層面看,多地在履約期臨近之時出現了推遲履約期的情況,則使企業對碳交易缺乏熱情的一面浮出水面。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布的《2013年度控排企業碳排放配額清繳通知》要求,在7月15日之前,
水泥、
石化、
電力、
鋼鐵4大行業的202家企業應清繳完2013年度的碳排放配額。這也意味著,廣東省碳交易試點將履約期限推遲了近1個月。
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碳交辦透露,截至6月17日,635家管控單位中,已有248家企業完成履約,占比約僅四成,另外六成企業還在履約過程中。此外,天津的碳排放交易市場也推遲了履約期限。
一般認為,碳排放權交易是促進溫室氣體減排、應對氣候變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經濟杠桿。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之所以出現企業履約積極性不高的
問題,主要由于目前企業開展
節能減排和碳交易的成果還很難完全體現在真金白銀的收益上,導致企業缺乏參與動力。
在碳交易市場中,應該讓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據中國碳交易網了解到,碳交易市場與其他商品市場不同,要使碳交易真正在推動全社會
節能減排中起到促進效果,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特別是設計好市場制度,使各個主體在交易中都能夠“有利可圖”。
有關專家指出,目前我國碳排放市場
政策敏感性高,稀缺性完全由政府設計,市場對碳排放配額寬松還是緊張的狀態很難把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活躍度不高,有些企業為了長遠發展甚至不會賣出當年冗余的配額。因此,政府有關部門可以考慮設立回購過量配額的機制,以進一步激發市場參與者的積極性,也可以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企業超額繳納配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