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峰會于五月中旬在北京召開,多國領導人在峰會聯合公報中指出,“我們決心阻止地球的退化,包括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立即采取行動,鼓勵《巴黎協定》所有批約方全面落實協定”。然而,作為另一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美國自特朗普總統就任以來,推翻多項環境保護政策,延緩了美國應對氣候變化和推行清潔能源的進程。
全球氣候治理面臨新的格局,中美兩國如何進一步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對此,5月24日,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清華伯克利能源與氣候變化聯合研究中心與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共同舉辦“全球氣候治理新格局下的中美行動與合作”對話活動,邀請中外專家共同討論全球氣候治理的新格局和新趨勢、以及中美兩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合作進展。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何建坤指出:“不管特朗普政府會采取什么樣的態度,也不管其他的政府會有什么樣的反應,中國將一如既往推動《巴黎協定》的進程,在國際社會加強國際合作,推進合作共贏、公平正義和共同發展的國際氣候治理新機制的建設,對內我們要加強和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加快低碳轉型,大幅度減緩二氧化
碳排放,這也是我們順應世界發展潮流重要的戰略選擇。”
世界資源研究所執行副主席Manish Bapna先生分享了美國特朗普政府近期出臺的環境氣候政策。他認為:“應對氣候變化可以創造就業,促進強有力的經濟增長。中美兩國需要在氣候變化領域繼續攜手,在聯邦政府層面、在省、市等地方上或者私營部門都加強合作。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保持兩國溫室氣體排放的減緩勢頭。”
據報道,如果特朗普的氣候能源相關政策得到實施,那么與奧巴馬政府清潔能源政策實施情景相比,到2019年美國溫室氣體
減排將出現停滯,持續穩定在僅比2005年減少14%的水平。按照這一趨勢發展,美國離《巴黎協定》中承諾的到2025年減排26%至28%的目標會很遙遠。
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齊曄教授表示:“應對氣候變化既涉及到中美之間這兩個大國合作,更依賴于全球的共同努力。如果中國的經濟在6—6.5%水平之下發展,那么保持新常態、中高速狀態下,達峰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就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的提議,美國內部存在深厚的反對力量,地方政府乃至私營部門都采取積極行動應對氣候變化。二十個州制定了自己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來自28個州的60個城市在法庭上積極支持美國環境署的清潔
電力計劃。與此同時,中國領跑清潔能源產業,在國際場合多次堅定表達可持續發展責任擔當,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領軍力量。如活動主持人、清華伯克利能源與氣候變化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滕飛所述:“目前《巴黎協定》進入了履約的階段,在這一新階段里,國際社會對中國發揮引領作用的期望空前高漲,視中國為國際氣候治理領導力的新希望。”隨著參與主體的多元化,中美兩國未來在氣候能源政策領域的合作也將呈現更加豐富的內容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