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5日,荷蘭環(huán)境評估署(PBL)發(fā)布的《全球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報告:2018年》(Trends in Global CO2 and Tot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2018 Report)顯示,2017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正在以1.3%的速度增加,達到了50.9 Gt CO2eq(十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報告的主要結論包括:
(1)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
2017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正在以1.3%的速度增加,達到了50.9Gt CO2 eq。這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的排放量在保持兩年幾乎不變后均增長了1.2%。2017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比1990年高55%,比2000年高40%(圖1)。溫室氣體排放量1.3%的增長率與2012—2014年的增長速度相似,巧合的是,2003年之前幾十年的平均年增長率也是如此。
圖1 不同來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2)2017年五大排放國和歐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
2017年中國、美國、歐盟、印度、俄羅斯聯邦、日本五大排放國和歐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63%。其中,中國、美國、歐盟、印度、俄羅斯、日本分別占27%、13%、9%、7%、5%、3%(圖2)。較之2016年,2017年這些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仍在增加,印度、中國、歐盟、俄羅斯、日本、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分別增加了2.9%、1.1%、1.1%、1.0%、0.3%、0.1%。
圖2 主要排放國家和地區(qū)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3)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
在使用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時,各國的排名有很大差異。除印度(2.7 tCO2 eq/cap),其他所有大排放國和歐盟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顯著高于世界其他地區(qū)和世界平均水平(6.7 tCO2eq/cap)。中國高于歐盟(9.0 tCO2eq/cap),以9.6 tCO2eq/cap位列第四。盡管自2000年以來美國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一直在穩(wěn)步下降,從2000年的25.0 tCO2eq/cap降低到了2017年的約20.5 tCO2eq/cap,但在5個排放大國和歐盟中,美國的人均排放量仍然是首屈一指的,俄羅斯聯邦(16.3 tCO2eq/cap)和日本(11.7 tCO2eq/cap)分別位列第二和第三位。
(4)全球CO2排放量在保持兩年穩(wěn)定后有所增加
得益于全球煤炭消費量下降和可再生能源發(fā)電,特別是風能和太陽能發(fā)電的增加,2015—2016年,全球CO2排放量基本保持穩(wěn)定,僅分別增長了約0.0%和0.4%。然而,2017年全球CO2排放量增長了1.2%,達到了37.1億噸。全球煤炭消耗量增加了0.7%是該增長趨勢的主要驅動因素,其中印度、土耳其、韓國、印度尼西亞和中國的煤炭消耗量分別增長了4.5%(2016年增長速度的2倍)、16%、5.4%、7.1%和0.2%,而美國和歐盟的煤炭消費量均約降低了2%。此外,2017年,能源需求總量增長了2.3%,需求增長的一半來自化石燃料,另一半來自可再生能源和核電。
(5)經過兩年非常緩慢的增長后,全球CH4排放量增加
2017年,全球CH4排放量增長了1.2%,達到了9.3 Gt CO2 eq,比1990年增加21%。2017年的增幅明顯高于2015年(0.5%)和2016年(0.4%),但與之前三年的增長速率相似。甲烷排放的最大來源是化石燃料生產(35%)、牲畜反芻(23%)、水稻生產(10%)、垃圾填埋和廢水(16%)。2017年CH4排放加速的主要原因是來自煤炭、牲畜、廢水、天然氣輸送的CH4排放分別增加了4.2%、1.0%、1.8%和3.3%。從排放國看,中國占CH4凈增長總量的1/3,其次是伊朗(7.1%)、印度(1.2%)、美國(1.0%)和俄羅斯(1.1%)。
(6)不同來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2017年CO2和CH4的排放量均增長了1.2%,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不包括土地利用變化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中的份額最大,分別約為73%和18%。此外,氧化亞氮(N2O)和氟化氣體(F-gases)的排放增長速度與2015年和2016年的類似,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不包括土地利用變化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中的份額分別約為6%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