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發表在《自然》期刊的論文《Increase in CFC-11 emissions from eastern China based on atmospheric observations》,根據位于韓國濟州島的Gosan站和位于日本沖繩群島的Hateruma站2008到2017年在線觀測結果結合大氣反演模式,計算了中國東部9省市(
遼寧省、
河北省、
山東省、
江蘇省、
安徽省、
浙江省、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2014年至2017年的CFC-11平均排放量比2008年至2012年的平均值高0.7萬噸,占全球不明來源的CFC-11排放量至少40%-60%。從區域分布看,主要來自山東省和河北省。
對于這一結論,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副研究員姚波認為,論文對于尋找全球意外增加的CFC-11排放量有積極意義,但是要全面回答CFC-11意外排放
問題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姚波舉例說,論文中排放量的定量和排放源的定位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即便使用同一套觀測數據,論文中4種反演模式(或算法)計算同一年中國東部9省市CFC-11排放量可相差一倍。而且由于站點的位置限制,還不能對排放源做較為準確的定位。此外,全球還有約一半的新增CFC-11排放尚未找到來源。
據了解,計劃建立的中國消耗臭氧層物質(ODS)長效監測網絡將用于評估中國ODS
減排效果,并為全球ODS減排評估作出貢獻。
姚波建議,希望中外科學家加強合作,就監測技術、監測數據應用、監測站點分布、大氣反演技術等方面聯合開展研究,共同為包括CFC-11在內的ODS履約評估提供科技支持。同時,在全球其他缺乏觀測的地區開展ODS監測也會有助于這些區域乃至全球的履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