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氣候投融資將發揮關鍵作用
記者:根據2015年我國向聯合國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文件,到203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
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0%-65%。達成這一目標,您認為氣候投融資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王遙:
碳強度下降可以通過優化產業結構、
節能、提高能效、優化能源結構等措施達成,在此過程中,氣候投融資將發揮重要作用。
首先,氣候投融資相關
政策的引導和相關標準的制定,有助于資金更多流向綠色、低碳領域,減少對高污染、高排放產業的投資,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碳強度下降。
其次,氣候投融資各項工具的靈活運用,如氣候相關信貸、債券、基金等,對可再生能源、能效提高、低碳
交通、低碳建筑等領域的氣候項目提供資金支持,能夠深化節能、提高能效,促進低碳行業的發展,降低能耗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最終可達到碳強度下降的目標。
第三,氣候投融資能夠有效運用公共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通過公共資金的引導和示范,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光伏發電、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實現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的提升,達到優化能源結構的目的。
第四,氣候投融資通過碳
市場交易機制和
碳金融手段,能夠促使企業進行節能
減排,降低自身碳排放,也能起到控制碳強度的作用。
記者: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存在多大的氣候資金缺口?這一資金缺口規模意味著什么?
王遙:2015年我們根據當時的經濟指標用氣候融資需求分析模型測算得到,要實現2030年碳排放達峰的目標,2020-2030年每年的氣候資金規模應維持在2.5萬億元人民幣左右。廣義上,中國氣候資金來源包括國際氣候資金和國內氣候資金。由于通過發達國家公共預算、多邊、雙邊機構進入中國的氣候資金沒有公開詳盡的披露和統計,國際氣候資金的流入數量難以準確評估。
國內公共資金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杠桿作用,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財政,近年來投向氣候變化領域的公共資金的絕對規模都在大幅增加。此外,社會資本資金規模由于界定
問題和數據障礙,還無法得到準確的估算,因此無法估算出具體的氣候資金缺口。
但從國際國內情況來看,氣候資金存在比較大的缺口是普遍問題。另外,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適應活動產生的經濟效益難以估值,對資金的吸引力不足,這部分的資金缺口很大,亟需投入。
巨大的資金缺口規模意味著要深度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據估算,財政資金只能滿足10%-15%的氣候資金需求。激勵社會資本投入是解決資金缺口的有效途徑,由此衍生出諸多如
法規制度、激勵機制、氣候投融資標準、氣候投融資
MRV、氣候風險分析、氣候投融資創新、氣候投融資國際合作等議題需要開展研究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