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能否將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納入貨幣政策框架尚存爭議
有觀點認為,從貨幣
政策目標看,一是將氣候和環境目標納入貨幣政策框架,會加重央行負擔,央行的獨立性也將受到質疑。氣候政策應使用正確的工具,并由適當機構來實施。政府、企業和社會應該在多大程度上應對氣候變化,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應該鼓勵或懲罰哪些行為,這些都是需要政府和議會回答的政治
問題。對此,央行無法做出決定,也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據。也有觀點認為,向低碳轉型的首要責任在政府其他部門,若這些部門行動不足,將影響央行履行其維護價格穩定的職能。二是央行維護價格穩定的目標應優先于其他目標?!稓W盟條約》明確規定,“價格穩定為貨幣政策主要目標”。盡管《歐盟條約》賦予歐央行高度獨立性和執行政策廣泛的自由裁量權,但歐央行仍需要權衡所有相關因素,在不損害貨幣政策主要目標的前提下,才能采取合法且有效的行動促進環境保護。有專家指出,歐盟對經濟增長的定義包括可持續發展;在歐元區,央行的首要職責是維持價格穩定,其次才是支持經濟增長。
從貨幣政策工具看,各國央行和監管機構的工具無法充分覆蓋低碳轉型的所有領域。一是貨幣政策工具有限,如果使用這些工具應對氣候變化,央行可能無法實現價格穩定目標。二是貨幣政策使用逆周期工具,旨在短期內刺激或平抑經濟活動,而氣候變化是長期過程。
從應對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效果看,一是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對此需要全球性方案,而貨幣政策很難在不同國家之間進行協調。曾有研究提出,貨幣政策在通貨膨脹率不同的國家之間很難協調,氣候問題來自外部性,外部性的根源在于
市場失靈。理論上,稅收和數量監管等財政政策工具比貨幣政策更有效,庇古稅是氣候問題最有效的解決方式。二是即使央行能夠在與氣候變化有關的通貨膨脹風險發生后重新實現價格穩定,但其是否具有事前采取措施對沖該風險的能力存疑。三是其他政策的效果優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監管政策在解決收入、財富不平等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具有更多功能強大的工具,而貨幣政策可能產生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