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問:如您所言,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承諾中國2030前碳達峰、2060前
碳中和,您對此作何評價?
答: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大的講話,代表的是國家,表現的是一種責任和擔當,更是一種奉獻。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動力匱乏、進展緩慢的情況下,能夠明確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以及國家自主貢獻的內容清晰明確地提出來,對全球推進巴黎協定目標的落實意義非常重大,對中國的意義更重大。
因為中國現在進入經濟發展的轉型期,從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實現這一轉變需要轉換發展動能,要接受和適應發展速度的減緩。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企業、家庭和勞動者在心態上,會有難以適應的
問題。在高速增長的時候,一般來講會有很多就業機會,人民群眾也有收入增長的預期,實現也是可能的。一旦經濟增長速度相對較低,或者說高質量發展,相對來講增量和收益就不會有以前那么大,會產生就業的壓力。社會各階層在經濟高增長狀態下的一些預期,包括買房、上學甚至對自己未來的規劃,都面臨調整的問題。而地方財政也會面臨很大的困境,高速增長的時候,地方財源滾滾,轉為高質量增長政府的財源也會削弱,而且還要拿出相當量的資金來激勵增長,保障民生。在這樣的情況下,應對氣候變化這樣三、五十年后的事情,與火燒眉毛的事情相比哪顧得上啊?你看疫情剛過后提出的新基建、“六穩六保”等措施,基本上都沒有涉及到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甚至連生態文明都沒有提。現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國際場合把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提出來,把目標明確,就讓全社會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首先,氣候變化的長遠目標明確了。有這個目標以后,人們就有了往前走的意識。既然是長遠目標,就得分階段去執行,一步一步往前走。對高碳的能源、產業、產品、消費的認知將發生改變,因為它們是沒有未來的、要退出歷史舞臺的。以往
政策多變,沒有明確的預期,為什么提經濟復蘇就有人說要搞
鋼鐵、
建材、房地產、煤炭、煤
化工?因為這些領域都是傳統的高碳的,短期見效快,長期哪管它。稀里糊涂有個機會就去弄一把。但是有了明確的預期,就不會有錢再投到這些短視應急沒有未來的項目了。投資人會知道這些投資是受到碳剛性約束的,投資至少幾十年以后才能回本,投資尚未完成,生產就受阻,
市場不看好,為什么還要投呢?
你看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以后,他說煤炭是清潔能源,但是美國人不買他的賬,為什么?就是因為《巴黎協定》制定了一個長遠目標,這個目標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的意識。眼光稍微放長遠一點,就不會傻到這樣冒天下之大不韙。
不僅如此,還有企業社會責任、環境責任的問題。所以,我覺得這是最大的利好消息,有了這樣的目標后,對市場的意義就是預期明確,不可能再走彎路了,會以最快的速度走上最短的路徑,以最大的力度往目標確定的方向前進。在這樣的格局下,高碳就慢慢地沒有市場了。如果還堅持投資高碳的話,社會也會持批判的、抵制的態度;投資會有風險,投資主體的社會責任缺失,是不可能有未來的。
第二,在明確了上述預期后,高碳的會被遏制,對低碳技術創新的投資會加大,因為這是一個長遠的戰略性的投資。推動低碳領域的技術研發、產品的創新和市場的拓展,對科技創新將是一個戰略性的推動。
第三,能夠全方位穩步推進低碳進程,包括消費者的行為改變。比如現在社會上還有各種聲音說純電動汽車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未來可能指責的會少了,而是會往解決問題的方向走。
第四,碳中和的愿景,還不是零碳,也就是說還有少量的
碳排放需要被中和掉。比如用
碳匯,這樣就跟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結合起來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有了新動力。
問:您覺得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對國際的影響有哪些?
答:第一,國際社會的贊賞就在于現在一個排放大戶終于站出來,承諾要提前達到碳排放峰值,進行碳中和,給氣候治理進程打了一劑強心針,對其他國家意義重大。因為之前也有一些小國做出過類似承諾,但是相對來講它們的排放量、項目、行業等對《巴黎協定》目標的實現影響相對較小。此外,中國的承諾也斷了國際社會繼續把我們稱為高污染國家的念想。中國再不是高碳的理想國,對中國到“一帶一路”國家搞煤炭,推動高碳技術輸出的擔憂就沒必要了。我們不會輸出高碳的技術,反而會輸出低碳的技術。
第二,我們和國際的合作將會擴大,共同拓展市場、開發技術,共同走向低碳的未來。因為在氣候變化領域,需要合作協力才能夠有更大的市場,才能邁出更快的步伐。
第三,我覺得對某些國家也算是當頭一棒,對其他國家的氣候行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中國這樣一個煤炭占主導地位、人均GDP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的中等收入國家在走向零碳。OECD國家很多基礎都比中國強,我們都說要做了,它們也要做啊!對于美國、歐盟的壓力就更不用說了。
第四,氣候變化國際治理進程的勢能得到加強。因為要推進國際治理的進程,如果中國的領導人不說這樣的話,國際社會做事的動力不足,壓力不夠,有了這個勢能在就有可能大刀闊斧向前邁進。你看《巴黎協定》簽署和生效多么迅速,一年時間馬上就生效了,盡管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也不影響。當年京都議定書美國一退出,幾乎就算休克了。
問:但國際社會也有質疑的聲音,說中國是在作秀,對中國是否能兌現承諾表示懷疑。您怎么看?
答:我想質疑無非是中國是不是說一下就完了,還是真是要走低碳轉型的道路?歐盟目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大約是7.2-7.3噸,從1990年的15噸減到7.5噸花了30年的時間,再花30年的時間大概也只能減到3.5噸,到零碳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那么中國現在還處在這么一個發展水平,人均收入還這么低,能做得到嗎?
國際社會有質疑的聲音也是正常的,但要相信技術進步和中國人的決心和充分挖掘潛力的能力。出路在哪?我覺得在中國的無限風光!而且現在技術還在進步,2019年在政府已經不給風光電補貼的情況下,各個地方報到國家能源局的新增風光裝機容量還有3000萬千瓦。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搞風光電,土地的成本比較高,但在大西北地區成本就很低了,整個大西北太陽輻射是足夠的強,現在太陽能發電成本已經足夠低了,一度電一毛錢就夠了,對不對?再加上中國的特高壓輸變電技術,遠距離輸變電就可以把中國的無限風光利用起來。
現在我們的技術在沙特阿拉伯能做到度電成本1.5美分左右,國內的度電成本也可以更低。通過輸變電技術,兩三千公里的距離都可以直接輸過來,這樣就能夠保障能源供給。
青海省在2019年的時候就曾實現連續31天100%可再生能源供電,青海可是一個超過600萬人的經濟體,跟北歐好多國家規模相似。因此在省市、地區層面已經能做到100%可再生能源供電,后面是進一步放大的問題。
再比如我國每年汽車的銷量接近2800萬輛,有超過3000萬輛的產能,要走向近零碳或者碳中和,顯然必須要走向純電動汽車。我們現在純電動汽車的產能和產量,在世界上絕對屬于一枝獨秀。
深圳的公共
交通已經全部是純電動車了,特斯拉在上海一家工廠產量就已經到35萬輛,以后每年產量可以到50萬輛。
當然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確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光靠喊口號實現不了,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承受按1.5度溫控目標進行能源轉型的代價。整個社會都要全方位去適應的,包括生產和消費的全過程。中間可能會有一些陣痛,比如講去煤,就有很多糾結的問題,很多地方將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這個陣痛肯定是有的,其間的困惑也不會少。
正是因為如此,才要有明確的愿景,堅定的信心,相應的技術。我覺得這個坎還是要邁過去的,邁這個坎是為了中國的建設,為了人類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出來,咱們就要朝著這個目標去奮斗。
與此同時,也需要國際上的協同合作。中國實現碳中和的關鍵之一是減少煤炭的使用,它占能源消費的比例目前是56-57%,在過去10年里一年最多減一個百分點,將來減起來會更難,即便一年減一個百分點下去的話,到零還需要56年。正因為難度非常大,所以需要全球合作,尤其是跟周邊國家,比如跟蒙古、越南、緬甸等國聯手展開可再生能源,包括風、光、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合作、技術共享。大家要攜起手來共同朝碳中和的目標去奮斗,一起尋求方法來解決各種問題。
問:您認為就習近平主席提的碳中和的長遠目標,社會各界達成共識了嗎?
答:對這個長遠目標認知水平肯定有不同,因為有不同的利益結構、不同的學科背景、產業的差異等等。在這樣差異化的認知情況下,一定要有高屋建瓴的目標和比較明確的導向,從某種角度上來講這也是中國特色,我對目標的實現是挺樂觀的,因為真沒想到風光電的成本降幅這么大,降速這么快。2005年是4塊錢度電,5年以后是2塊錢度電,在2015年是0.91元度電,現在可以做到0.3元度電,在國際上我們自己的技術在沙特阿拉伯的報價是1.5美分,也就是1毛錢,可見技術的支持是足夠的。
問:圍繞高碳的既得利益集團,他們肯定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臺,相應產業肯定還會強調退出的困難吧?
答:這個不用害怕,市場的力量是無窮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記得電話曾經有多牛吧?我記得90年代初裝一部電話要6000塊錢,那時一個月工資才100多塊錢,要加急裝的話,還要多交300塊錢,幾個月的工資啊!再比如說照相機、膠卷,在攝影技術數字化以后不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了嘛!
我剛才說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趨勢,不需要多少行政的力量,如果化石能源發電還維持現在0.30-0.50元的度電成本,跟可再生能源相比就沒有競爭力了,多發多賠。之所以煤炭現在還有市場,是因為可再生能源的潛力和市場規模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發揮。對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一旦目標導向明確,我覺得煤炭等化石能源退出歷史舞臺不是問題。
問:但這些行業的退出會帶來各種問題,比如就業問題?您怎么看?
答:一句話: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以煤炭行業為例,現在統計有幾百萬的就業人口,以前煤炭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都靠人工去挖礦,但是現在大部分是機械化甚至完全自動化作業,真正在一線挖煤的人已經很少了。即便在相對勞動力密集的地方,也都屬于日薄西山的那一批人,年輕人是不會再投身這這樣的行業了。我們到東北調研的時候看到,煤礦行業里45歲以下的年輕人幾乎沒有。年老的這一批,社會保險能讓他們有個基本的保障,然后安排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而未來大規模的風光發電,都需要大量的工人從事相關設備生產、
運輸、安裝、調試、維護的工作,轉崗的空間很大呢,還有純電動汽車帶動的電池生產等行業呢!
總之這確實就是個此消彼長的問題,跟咱們中國一樣,這個地方發洪水或者干旱,其他地方可能就是大豐收。對局部地區來講,自然災害確實是在,但總體來講可能還算是風調雨順。中國相對來講經濟體量比較大,抗風險能力比較強,區域差異比較大,協同能力也就比較大。
我們最近做的“中國煤電發展之路辨析”的研究,設計初衷正是如此,就是要把這個道理掰開了揉碎了講清楚——煤炭行業就是“沉舟”了,不要抱著這它不放,最后只能跟著它一起沉下去。煤炭行業一個夕陽行業,這是一個沒有未來的產業,一個有著巨大付出、有著巨額貢獻,同時也帶來沉重負擔和重大損失的行業,放棄之后是一種解脫、一種新生。我們在這個項目中跟煤炭行業、能源行業的人展開對話,他們的反應是積極的、正面的。習主席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又助推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