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之城”,高質量城市生態體系固碳能力更強
綠地、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很強的固碳能力,更高質量的城市生態體系吸收中和
碳排放量的能力也越強。碳達峰和
碳中和目標需要整個社會的協同治理,這也倒逼城市整體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讓上海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十三五”時期,上海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化上海,造福于民”方針,積極拓展綠色生態空間,黃浦江濱江綠道45公里核心段貫通、17條(片)市級重點生態廊道基本建成、4038公頃外環綠帶全面建成、城市公園達到406所、新增綠地逾6000公頃……全市“環、楔、廊、園、林”生態格局已基本形成。截至去年底,上海森林覆蓋率達到18.4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8.5平方米,濕地保有量達到46.46萬公頃。根據規劃綱要草案,今年上海將新建林地5萬畝、綠地1000公頃,預計到2025年上海市森林覆蓋率將達到19.5%。
市綠化市容局總工程師朱心軍介紹,“十四五”時期,上海將持續推進“生態之城”建設,著力構建“公園城市”“森林城市”“濕地城市”,實施“千園”工程,不僅是城區,每個郊區也都能擁有自己的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