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是實現我國碳達峰的關鍵期,這期間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王金南:“十四五”是實現我國碳達峰的關鍵期,也是邁向
碳中和的重要窗口期,我們既面臨客觀的外在挑戰,也面臨主觀認識方面的挑戰。
客觀挑戰在于我們的碳達峰是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統籌考慮下的達峰。對標歐盟在上世紀90年代二氧化
碳排放達到45億噸的峰值,預測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將達到106億噸左右,是歐盟的2.4倍。按照歐盟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目標,其碳達峰至碳中和歷經60年,而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僅有30年,因此我國面臨著比發達國家時間更緊、幅度更大的
減排要求。
為了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我們要盡快達峰。放任不加控制的峰值與加以控制的峰值差異很大,因此我們還要避免高位達峰,給未來的碳中和打下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在“十四五”期間推動一些地區和重點行業率先達峰,同時在經濟社會各方面做出努力,減緩碳排放增長態勢。
主觀挑戰在于不少地方和行業還沒有做好
碳減排的準備,高碳發展的路徑依賴仍然存在。現在一些地方認為2030年前是提高化石能源使用的“窗口期”,甚至還在高碳的軌道上謀劃“十四五”發展規劃,攀登碳排放“新高峰”,達到“新高峰”后再考慮下降,這就沒有認識到碳中和對各地發展的倒逼要求。
如果在“十四五”期間投產一些燃煤電廠、
鋼鐵企業,這些企業設備的服役年限都在30年以上,這意味著一直到本世紀中葉,這些設備都將持續排放二氧化碳,造成高碳排放“鎖定”效應,對我國達到碳中和愿景造成阻礙;或者為了滿足碳中和的要求,這些新建設備在達到服役年限前就要提前關停淘汰,造成巨大投資浪費。
我國經濟現代化、城鎮化等進程遠未結束,無法沿襲發達國家自然達峰和減排的模式,而是要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因此,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通過碳達峰、碳中和強約束驅動經濟新變革,包括生產模式、產業結構、能源供給、
電力體系、能源消費和生活方式等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