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電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重新定位
2021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時首次提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
電力系統。在可預見的未來,以及目前技術范圍內的認知,新型電力系統將是與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能源互聯網,具有主體多元、結構交錯、感知敏銳、互動高效、靈活柔性等特征,這要求“重發輕供”的傳統電力系統切換到源網荷儲一體化運行的新型電力系統,從而推動整個能源電力工業的產業、結構、體制、技術發生深刻變革,現有電力結構、發展模式、利益格局將全面重構,煤電將改變當前主力電源角色,在新型電力系統中重新定位。
目前,我國煤電裝機容量比重達49.1%,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超過一半,高達64.0%。按照“雙碳”目標要求和減排時間表,應在保證能源電力行業總體穩定發展的同時,合理控制和壓縮煤電新增規模,盡早實現煤電發電量達峰,然后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退出,其歷程延續數十年。在此過程中,應根據我國經濟發展趨勢和能源資源的客觀實際,統籌發展與減排,科學設計路徑與幅度,協同煤電與新能源發展一退一進的節奏,促使煤電最大限度地為新能源發展拓展電力和電量空間,發揮輔助性電源作用;最大限度地為
碳排放壓縮數量和減排時間,發揮主力軍作用。
第二,統籌安全與減排,充分發揮煤電調節電源作用。
可再生能源實現增量替代后的新型電力系統,需要系統提供更多煤電等靈活性電源以平抑風電、光伏帶來的波動以保障電能質量。實現規模化存量替代后的新型電力系統,其同步電網慣性水平降低,從根本上影響電網穩定能力,需要煤電、氣電、抽蓄、儲能依照各自在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的優勢,共同承擔這一功能,為系統平穩運行提供重要支撐。因此,煤電在嚴控規模、為減排做貢獻的同時,還要發揮好調節性電源作用,確保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第三,統籌保供與減排,充分發揮煤電基礎托底作用。
我國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同時,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未來面臨“一增一減”,既要為經濟發展不斷增加能源電力供應,又要為實現“雙碳”目標持續減少碳排放,在剪刀差壓力下,行業發展必須加大轉型力度。較長一段時間內,煤電在基本負荷保底、熱力可靠供應、低耗高效、可靠備用等方面仍具有無可比擬的技術優勢和經濟優勢,煤電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不可替代。無論是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傳統電力系統,還是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電力系統,保障電力供應都是首要前提。因此,煤電必將擔當保供和減排雙重角色,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重要的基礎性電源作用。
實現碳達峰和
碳中和目標,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必須推進經濟體系、產業體系和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煤電和新能源從來不是也不會是零和博弈,在儲能技術、氫能甚至是更高階能源尚未發展到可以顛覆傳統電力系統本質時,二者在能源體系中的位置不可相互替代,反而缺一不可。未來40年,尤其是“十四五”時期,煤電唯有轉型和重構,方可實現自身鳳凰涅槃,為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作出歷史性的貢獻。
本文刊載于《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1年03期,作者供職于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